首页评论正文

又是高盛惹的祸?

作者:笔夫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15 21:47:42

摘要:周二晚上,国际大宗商品出现几周来最大的跌幅,是因高盛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大宗商品存在高位回落风险,要求投资者锁定获利

■笔夫

   周二晚上,国际大宗商品出现几周来最大的跌幅,是因高盛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大宗商品存在高位回落风险,要求投资者锁定获利。这一天,国际原油价格大跌3.2%,LME铜价跌2%,而CBOT的玉米和大豆价格均大跌3%。
     一周以来,卖空情绪左右了国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其实,笔夫早在4月1日发布的策略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醒投资者,高盛的市场策略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投资者应该及时跟上国际大投行的观点和节奏。那几天,高盛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高调宣布,美国经济状况相当健康,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笔夫认为这番表态非常奇怪,且十分富于技巧,与以往的定调非常不同。联想到这家银行近期下调了对于金价上涨的预期,一系列因素可能表明,高盛的市场态度正在发生改变,其中的含义值得市场认真揣测。果然,在五天后,高盛就在其《能源市场周评》中明确指出,随着北海布伦特油价飙升至120美元/桶,当前的原油需求正在随之下降,油价面临回调的风险。在这份报告中,高盛将美国2011年原油需求量调低13万桶每天,2012年调低24万桶每天,而如果油价涨至140美元每桶,那么将分别调低23万桶每天和58万桶每天。油价每上涨10个百分点,需求将放缓15个基点。4月12日,高盛再次向客户发出卖空指令,要求投资者锁定大宗商品多头利润,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出现大跌。
    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实是,今年以来油价出现了20%的涨幅,但是在美国,原油库存也上升了近10%,这与利比亚局势引发的原油供应问题担忧预期完全相反。这其中的原因,有价格抑制需求的因素,但是也有季节性的因素,因为每到年底,美国炼油企业会尽可能消化已有库存,以合理规避税收。而转过年后,企业面临大幅度的补库需求,导致短期内库存上升。
    美国经济比预期的要好得多,在这一点上高盛首席经济学家的判断并没有错。但笔夫认为,最重要的是,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功地使美国步入复苏和避免陷入通缩的可能性,美国政府的下一步政策目标是,确保复苏成果,并防止通胀损害经济增长。高盛的市场策略无非是对美国政策目标有了比别人更好的理解。显然,要确保经济增长不因高油价而中断,就必然要制止油价的过快增长,奥巴马本来就不喜欢高油价,他总是对华尔街的大佬们摆出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在他的威慑之下,银行家们两年来没敢像2008年那样拉高油价。后来,美联储为避免陷入通缩,鼓励和容忍价格上涨,在第二轮量化宽松实施后,油价开始猛烈攀升,但最近的涨势显然已经超出了美国政府可以忍受的范围,况且,在CPI涨幅超过2%之后,美联储政策目标已经完成,近期可能将目标转向防止通胀。从美国经济官员最近的表态来看,这个趋势信号已经非常明确。在政府中有着顺畅的人脉资源有助于高盛准确把握政府的政策意向,当然也就更容易跟上市场的节奏。
    还记得2010年11月12日那天所发生的事情吗?那天上证综合指数暴跌5.16%,那件事情成为人们后来谈论高盛阴谋论的起点,但事情的真相却是这样的:
    那一天早晨,笔夫就得到了高盛最新报告的最新观点,在这一报告中,高盛要求其客户卖出手中所有的中国公司股票,理由是,中国可能收缩货币政策。笔夫感觉这样明确而绝对的卖空指令非同寻常,并且非常认同报告对于中国政策的预期,建议身旁的朋友们在港股开盘前清空离场。果然,在港股开盘后不久,上证指数在港股带动下放量暴跌,恐慌情绪顿时弥漫。
    收盘后,《华夏时报》要闻版主编程凯向我询问当天暴跌的原因,我毫不犹豫地说是高盛卖空指令导致,这让他感到很诧异,因为当时市场盛传的消息是,政府要提高交易印花税导致恐慌,而市场对于高盛报告一事似乎一无所知。第二天,《华夏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一份高盛报告引发的暴跌》,引起市场轩然大波,各主流财经媒体纷纷跟进报道,随着行情的持续下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从投资者到分析师,从经济学家到各路评论员,都在义愤填膺地谈论高盛阴谋论,而这样的论调,已经完全超出了笔夫的初衷和可以理解的范围,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结局。显然,一份正常交易策略报告被过分地解读成了一次有预谋的布局行动。
    很多次,笔夫试图出来还原“高盛阴谋论”的事实原点,但是,在当时的氛围下,我感觉任何理性的声音都将会被嘈杂的义和团似的漫骂声所淹没。对于一些被市场所抛弃的投资客来说,在失意的时候总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以掩盖自己的失误。如果没有高盛事件的爆发,市场一定会有另一种愤怒的声音响彻云霄,那就是把那个传播印花税谣言的家伙绳之以法。
    之所以现在把这些重新讲出来,是因为投资者比当时更加平静和理性一些,更重要的是,高盛近期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大宗商品策略方面再次出现了重要的策略性的变化,本周其交易行为对于全球市场的影响更有利于大家认识这家投资银行的行为范式。如果要说阴谋的话,至少这一回不止针对中国市场,而是全球性的。近期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会因为高盛的报告受到影响,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中长期策略思考,报告并没有排除续创新高的可能性,但其对交易的实质意义定会在两个月内体现其真正价值。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