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怎么可能持久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李大霄
国内的创业板留给投资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创富板,自2009年开板以来,这里开始批量生产亿万富翁。创业板指数的走势也与创富密切相关,该指数的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12月20日,盘内最高是1239点,此后一路下跌,直至1月26日止跌反弹。
高点出现时,正是在创业板大规模解禁高峰到来的时候,那些前期潜伏创业板的非重要股东们需要获利了结。自3月15日创业板指数再次下跌以来,这一指数的双头形态开始显现。截至4月8日收盘,创业板指数收于1019.14点。
创业板的泡沫是明显的,破裂只是个时间问题。遥想当初纳斯达克从5132点跌至1108点只用了两年,投资者对这种暴跌应该有足够的敬畏。在创业板开市的第一天,我曾经说过:“此时买入创业板股票,还不如当初48.6元买入中石油。”
创业板2009年最高127.65倍,2010年最高106.04倍,今年最高80.01倍。初期的估值水平已经远超过6124点的估值水平,累积的风险巨大。从较长时间来看,创业板的估值高点可能已经出现。
纳斯达克的崩溃式破灭
纳斯达克交易所作为全球最著名的交易所,是创业板的成功典范。这里成就了微软、英特尔等很有影响力的公司。而这些公司不是天然长成的,是美国网络经济、新经济泡沫破灭后,在众多公司中大浪淘金剩下的。作为成功的交易所,纳斯达克也是经历过风雨洗礼的。纳斯达克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一直在200至300点之间徘徊,至1991年5月30日才跃上500点,1995年站上1000点。此后纳指一路上扬,到2000年3月10日,该指数走出了历史高点5132点。暴涨之后是暴跌,此后两年纳指一路狂跌。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纳指跌至1500多点。至2002年10月10日跌至低点1108点。这一跌幅高达78.41%。大于A股从6124点跌至1664点的跌幅,该跌幅为72.83%。
在纳指猛力上攻的1999年,很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疯狂进入科技产业,资金对互联网的投入达到空前水平。网络股的估值早就大大超出了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范围。当时投资者对网络股的预期十分乐观,认为这能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当时对网络股的投资已经不看市盈率了,只看点击率,以网页客户浏览量确定投资价值。这一点是对投资理念的颠覆。
当时的美国创业板更是全球效仿的对象,是新经济崛起、好公司涌现的地方。美国创业板的市值曾经超过纽交所,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这里吸引着全世界的资源,全球大量资金在此配置给挂牌公司,企业能在此以极低的成本融资。
这一切的疯狂被形容为“非理性疯狂”,这个词是格林斯潘在1996年提到过的。尽管大家都认为当时的纳斯达克市场估值很高,但依旧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继续推高这非理性的股价。这一非理性直到2000年的5000多点才戛然而止。
疯狂总有结束的时候,只是或早或晚。新经济的泡沫、网络股的泡沫在一瞬间破灭,与融资者以极低成本融资相对应的,是投资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个股看,80%的股票跌幅超过80%,近40%的股票被迫或自愿退市。
开市之初的风险已超6124点
如果说纳斯达克的暴跌让投资者感到毛骨悚然,那么也请留一份敬畏给我们自己的创业板。我国的创业板是2009年10月30日诞生的,第一批上市了28家公司。遗憾的是开盘当天个股均遭到爆炒,盘内交易价较之发行价翻倍,甚至翻两倍。由于当日的疯狂,这28家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价格还没有涨过上市首日,交易第一天都拉出了长长的K线。
从创业板规模来看,现在上市了200家企业,这样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由于上市公司量少,刚开始市盈率是容易偏高的,在短期能形成一个供不应求的状况。但随着上市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就会发生变化。200家是个节点,之后上市500家、1000家之后,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就不再缺乏,规模的扩大会使整体估值迅速下降。
投资者对创业板的高风险应该具有理性,以过高的价格买入创业板,是冒着被套100年的风险寻找那个愿意被套200年的接盘者。投资本来就是应该在物超所值时才买,物远远不超所值就应该回避,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对社会贡献大及风险承受能力低者要非常谨慎,初期配置比例最好在1%以下。
国内创业板能被炒高,与投资人结构也有很大关系。香港股市的投资者以机构为主,中小投资者曾经被细价股(指那些相对来说股票的发行股数比较少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波动比较大,风险比较大)害得很惨,很多人现在只敢买大蓝筹,不敢再买细价股了。而国内投资者中,根据深交所的公开数据,有80%的投资者是50万元以下的小额投资人。这说明市场投资者以中小散户为主,整体投资理性不够。许多私募很喜欢创业板,这些资金规模不大的机构,喜欢集中火力猛拉一个市值不大的股票,这就使得创业板市场炒作不断。
当然创业板股票靠资金堆积也能盈利,但那是火中取栗。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资者应该主动回避。创业板的估值太高时,投资风险很大。但发展总是需要付出代价,创业板泡沫起来了就得有破裂的一天。
创业板初期的估值水平已经远超过上证综指6124点的估值水平,累积的风险巨大。从较长时间来看,创业板的高点可能已经出现,需要等待业绩成长的支撑和股价的平抑,当然这需要时间。(郑桂兰 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