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大行置换信贷空间小行派生存款效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贷款额度持续紧张令票据融资一再被压缩。
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票据融资额减少712亿元,这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连续9个月票据融资额减少。
据本报记者统计,票据融资共减少了25993亿元。
“票据是一个调节项,信贷紧缩的时候,大行会用票据融资置换贷款,提高信贷规模。”某地方城商行运行管理部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并不是所有银行都压缩了票据融资规模,类似该行一类的城商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规模小,没有需要置换的信贷空间,票据融资业务正常展开着。
票据贴现融资成本低,无需担保,不受资产规模限制且申请手续比较简便,这种“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的融资方式深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
数据显示,1月份金融机构票据融资规模压缩810亿元,12家股份制银行压缩201亿元,5家国有银行压缩677亿元,17家大中型银行压缩878亿元,覆盖了中小银行的正增长部分。
2.6万亿票据置换成信贷
魏炜(化名)悬着的心可以暂时放一放了,这位民营水泥厂的老板一直在为贷款四处奔波,2010年底几乎“敲定”的贷款,2011年初银行通知因信贷额度紧张且水泥行业属于高能耗的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未予批准。为缓解燃眉之急,魏炜选择了承兑汇票贴现业务。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春节长假过后,从2月中旬至今票据融资的业务量保持上涨趋势。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幅度大概为15%左右。
魏炜告诉记者,票据贴现利率包括贴现利息和手续费。贴现利率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范围内,由中小企业和贴现银行协商确定。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的利率。而手续费是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向承兑银行交纳。尽管6个月的融资时间短了些,但如此低的利率大大降低了财务成本。
“票据融资并不是银行的盈利重点。尤其在监管层控制新增贷款量的情势下,控制票据融资已经成为银行压缩信贷总量的手段之一。”一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票据是一个调节项,是做大规模还是有意压缩,要看银行自身的操作策略。目前银行的盈利重点,还是依靠中长期贷款的利差。
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份以来的9个月内,票据融资分别减少为6524亿元、436亿元、205亿元、8098亿元、1亿元、156亿元、9051亿元、810亿元、712亿元,共计压缩票据规模25993亿元,意味着近2.6万亿元的信贷空间被票据规模释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1月金融机构票据融资压缩810亿的情况下,17家大中型银行压缩878亿元,负增长超过了全行业负增长的规模。城商行、农商行贡献了其中的正增长部分,票据业务增长了68亿元。
但为何上述中小行继续青睐低收益的票据业务?
“派生效应”的门道
3月25日,一季度末又赶上上缴存款准备金的日子,银行迎来了双考,存款压力持续不减。
尽管当前整体资金面仍偏宽松,但资金主要集中于大型银行,小银行则频频为紧缩调控伤透脑筋。以近期的300亿元6个月期国库现金定存招投标为例,因以城商行为主的小银行投标踊跃,推高中标利率达6.23%,甚至超过了6.06%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同时,多家银行提高了旗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的预期收益率甚至达到6%。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3月12日至18日一周内,共有31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71款,产品的平均委托期限为0.33年,且银行提供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5%(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预期收益率上升2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贷款规模限制和存款准备金的不断上调,商业银行以贷款形式派生出来的存款正逐步减少,从而波及到贷款发放,进而导致部分银行存款压力加大。
信达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饶明曾对记者表示,每年初1月份的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的企业存款,有一部分是企业贷款后还没有使用的贷款余额,未使用的贷款余额保留在企业存款中以备企业随时使用,这部分由贷款业务产生的存款项目,即所谓的派生存款。
2009年和2010年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分别为1.62万亿元和1.39万亿元,相应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额均为1.51万亿元。其中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额分别为759亿元和6108亿元,而这两部分增加额即有派生存款产生的部分。
魏炜还透露,票据融资会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企业得到了低贴现利率,银行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依据不同信用等级收取不等的承兑保证金,通常为票面金额的30%。
此外,在票据贴现业务中,派生效应较为鲜明。如一些大型企业和银行联手,开出汇票贴现后存款到银行,然后以派生存款作抵押再开出汇票,再度重复“贴现—存款—抵押”的步骤,连续多次之后,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急剧增长,能派生出数倍的存款。
这类城商行等中小型银行网点有限,重点开发的对象又在于拓展企业存款,如果派生存款比重较大,一旦派生效应消失,则很容易暴露出风险。魏炜表示,估计这种效应只是发生在优质且熟悉的企业客户身上,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产生派生效应,至少他被拒之门外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