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股权转让潮又起民营资本频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3月16日,保监会对安诚财险10%的股权转让下发批复,至此,这已是今年以来第10起保险公司实现股权转让。而仅在3月11日至16日这几天里,保监会就一口气批复同意了4家保险公司的股权转让。
昆仑健康保险、民安保险、君龙人寿、华夏人寿、长安责任保险、东方人寿、安诚财险等就是近期股权频繁更迭的主角,虽然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保险公司,但因为新华、泰康两大险企为上市铺路的股权调整,令该波中小险企股权变更潮的来临透露出颇不平凡的意味。
险企的资本金压力
早在去年5月,安诚财险就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10%的股权,并且要求受让方此后还要按相应比例足额或超额参与安诚后续的增资扩股(拟从10亿增加至30亿),并承诺在安诚财险上市前不转让所持股份。
作为西南地区首家全国性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安诚财险已于2009年6月底完成第一次增资扩股,公司注册资本金从5亿元增至10亿元。寻求第二次增资扩股是安诚财险此次股权转让的目的。
而在因德隆系事件停业近7年后,3月14日公布的东方人寿股权转让更是显得另有深意。转让后,北京新奥特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分别持有6.25%和11.25%的股份,内蒙古达林哈尔、江苏兴澄则彻底退出东方人寿。
市场普遍的看法是,随着与德隆相关的股权的被剥离,新的股东进场,通过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解决了资金问题,这无疑是东方人寿复业的信号。有消息称,东方人寿将在4月份出台具体重组方案。
对资本金的亟待补充是这些保险公司股权频繁更迭的直接原因。保监会数据统计,去年财险业保费收入为4026亿元,较前年的2992亿元增长34.56%;去年寿险业保费收入为10500亿元,较前年的8144亿元增长28.93%,保费的快速增长加大了资本金不足的压力。
不仅如此,保监会在今年3月初还发布了《关于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有关事项的通知》。一中国人寿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偿付能力压力测试标准的提高很可能将使今年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资本金需求。
“从去年实际情况看,发行次级债和股东增资是保险公司融资的主要途径,但现在发债融资有文件限制,因此只能要求股东注资。但是当双方意见有分歧或股东增资跟不上时,股权变更就变得频繁起来。”上述中国人寿内部人士说。
去年年底,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让以往保险公司为解决偿付能力不足而常用的发行次级债的办法受到了限制。
但通过股权一步步的调整,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在资本金上收获颇多,比如去年就传出即将赴港上市的阳光保险。在今年1月14日实现股权转让后,阳光保险第一大股东易主,之后在3月1日,保监会又批准阳光保险定向增发4.5亿元,该集团注册资本金变更为50.1亿元。
而长安责任保险在去年被保监会开出最严厉罚单后,今年以来也开始走上了第二阶段的增资路。根据公开资料,该公司在成立之初注册资金为3.6亿元,在2009年前已经完成从3.6亿到5亿的第一阶段增资计划,而第二阶段的目标则是在5年内由5亿元增资到10亿元。1月18日,保监会网站挂出批复文件,同意长安责任保险将注册资本变更为5.8亿元;3月11日,该公司股权转让的批复再次出现在保监会网站上。股权转让后,苏州市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7.28%一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市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与长安责任保险共同开创了我国住宅工程质量责任险的先河,正是双方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令双方在增资扩股上达成了一致。
上市前景吸引民营资本
《华夏时报》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些中小险企股权转让背后闪现的大多是民营资本的身影。民营资本对保险业的兴趣在这一拨中小险企成立之初便已显露,之后频繁的股权更迭又是为何?
“对民营资本来说,玩的就是股权。他们希望投资后公司能尽快上市,以尽早获得回报。但财险公司要实现盈利,周期一般是7年,人身险公司一般要在8年以上,所以面对保险公司当前亏损或缓慢盈利的现状,民营股东很容易耐不住性子抽身离开。不过只要有上市前景的公司,就不怕没新股东投钱。”北京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阳光保险近几年的股权大洗牌就充分体现了民营资本对保险股权的驾轻就熟。
阳光保险在其前身阳光财产保险公司成立之时,注册资本为18亿元,中国石化、中国铝业、南方航空、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广东电力为五大初始股东。但经过几年股权调整,国有股权不断被稀释。
2009年5月,北京泰合方园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1.63%进入阳光保险;2010年,江苏新恒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鼎晖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纷纷入股;2011年1月,深圳市霖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9.87%跃居第一大股东;在3月初的定向增发股份中,天汇恒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数大幅上升。此时股东总数已达23家,而中国石化等五大国企股份所占比例已经由最初的80%以上下降到38.4%。
受到投资公司青睐的不止阳光保险,安诚财险似乎也走上了和阳光保险一样的道路。
安诚财险股东多为重庆国有企业,重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水务集团等当地国企持股85%,因此安诚财险一直在通过增资积极引进多种渠道、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东,改变股本结构。去年有消息称,安盛集团等多家外资机构表示出对安诚保险的兴趣,而最终接受这10%股权的是深圳市腾华投资有限公司。
而记者在工商局网站查询时发现,不管是深圳腾华投资,还是深圳霖峰投资、天汇恒通、北京泰合方园、北京鼎晖东方,这些投资公司均为近几年成立的公司,行事低调,对外公开的资料极少。
“阳光保险和安诚财险算是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中上市希望比较大的,投资公司自然都是冲着这个而来。”上述投行人士认为。
公开资料显示,阳光保险2009年保费收入为107亿,2010年已突破250亿,市场排名行业前八,而去年也一度传出阳光保险将赴香港上市的消息。
安诚财险在公司的规划中也明确表示:在成立初期的5年内,财务上实现账面盈利并着手进行IPO辅导;在第二个5年计划中,争取实现上市。据悉,安诚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在去年一季度已经实现盈利。
那么,投资公司的介入将加速这些保险公司的上市吗?上述投行人士认为,资本金的注入对险企上市无疑有一定推动作用,但这类股东大多是财务投资者,因此容易因注重上市计划而忽视公司长远盈利。并且,过于频繁的股权变更也不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发展战略的连续性。
按照业内普遍看法,未来几年内会迎来保险公司上市高峰,因此预计股权转让的大戏还将在保险业频频上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