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金融三十条能否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困局

作者:叶檀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0 22:06:00

摘要:金融三十条能否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困局

 

本报评论员 叶 檀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金融三十条,被赋予提振市场的重任。希望金融三十条将长期制度性改革与短期抑制衰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在低迷期让市场主体看到复苏的希望,更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风险,让市场看到长远的明确预期。
    金融三十条意在短期内提振内需的急迫之心,像4万亿元积极财政政策一样明显。
    首先,在信贷方面,政府将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鼓励银行放贷。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银行放贷、拉动民间投资,三个步骤十分清晰。
    最典型的扩张流动性之举是政府破天荒公开提出明年广义货币发行量数据,将达到17%的增长率,这意味着两件事:一,中央决定放松对通胀的管制,容忍通胀率达到5或6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二,花最大的代价扩大流动性,在我国经济过热之际,M2的发行量都在17%以下徘徊,17%的广义货币发行量,已经是中央政府所能提出的最大限额。
    在当前经济紧缩、中央提出明年经济保8之际,提出如此之高的目标是颇具勇气,也让宏观经济分析师担心能否实现。由于银行惜贷,由于居民储蓄的刚性,要提高M2最快的办法只能是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通过各种方法逼迫银行放贷。
    虽然随着银行追随4万亿积极财政政策脚步,11月银行的贷款额回升,但鼓励银行增加贷款并不容易。鼓励银行放贷,也要鼓励企业借贷,最重要的是解决银行增加呆坏账的担忧。对此,政府暗示以政府信用托底,运用多种手段刺激信贷投放。包括增加贷款利率下浮弹性、调整《贷款通则》等、扩大出口卖方信贷优惠利率适用范围、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规范信贷市场评级、便利呆账核销、提供风险补偿、保护银行债权等等。
    为了盘活资金链条,政府决心打破银行惜贷。政府鼓励信贷范围加大,除了一般加工业和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之外,政府鼓励银行信贷投向中小企业、进出口、产业转移、“三农”、住房、汽车、企业并购、大学生创业、扶贫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等领域的贷款。企业不分大小,贷款不分多少,都在鼓励范围之内。
    其次,在股市方面,以各种资金入市与概念抛售刺激股市。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用以满足企业和市场日益增长的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明确指出“并购贷款可用于二级市场收购”,给银行资金间接入市打开了一道闸门,是融资融券即将开闸、汇金等类平准基金入市之后,又一个资金刺激举措。
    创业板市场又被提及。“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适时推出创业板”的表述,让翘首盼望的股权基金等投资机构迎来一线曙光。
    可惜的是,以上诸条措施,可以见效于几天之内,却不能收效于长远。政府的利好消费常常被当做股票市场的短期炒作题材,两三天之后,效果就落花流水。原因是经济周期并未逆转,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收效,必须配合以工业产值的提升,库存量的消化等具体数据,才能让市场主体转危为安。
    并且,中国金融业与股票市场的命门在于资金配置效率不高,银行跟随大企业、大项目,积极财政政策出台之后,紧跟铁(路)公(路)机(场),他们希望获取的是低风险收益,而对生产效率高、风险大、收益高的贷款噤若寒蝉。
    原因是我国的金融存在逆向激励,政府信用为政府项目、国企托底,而中小企业信用低、成本高,大金融机构不愿意费力不讨好拆这个鱼头,而与中小企业匹配的民间信贷、中小金融机构不成气候。另一方面,我国股票市场的新股发行、大小非等制度性痼疾也没有缓解,投资者无法形成长期利好预期。
    金融三十条改进资金配置制度已见端倪,比如,扩大公司债与企业债规模,打通股权市场与债权市场,对于中小企业扩大贷款担保公司规模,探索由地方政府出资或者地方政府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质、担保问题。
    由政府资金给所有企业担保既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会让市场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逐渐萎缩。如果制度革新彻底一些,政府有必要放大民间信贷公司的试点,扩大各地中小银行的数量,通过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盘活民间资金,减轻政府信用负担过重的压力。对于股市而言,我相信,只要政府正式宣布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建立大小限解禁规则,那么,用不着汇金来兜什么底,股市就能急转直上。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叶檀
叶檀

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在《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开辟财经评论专栏;曾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领袖、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奖;财经大V频道创始成员。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