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少将:维护海外利益需有更强力量准备作支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中央军委2月24日批准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为撤离中国在利比亚被困人员的船舶提供支持和保护。对于中国海军力量这次非同寻常的行动,举世瞩目。世界舆论认为,这表明中国军队的灵活性和远距离出兵的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上升。许多人把中国海军首次参与的这次保护撤侨的行动,看做是中国海外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军队在和平时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一个重要范例。从领事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国派军队保护海外公民依据怎样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中国重视保护人民在海外的安全以及财产利益,固然是外交理念上一种巨大转变,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提高全民的海权意识,加快建设我们的海上力量的时机是否已经非常成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杨毅3月2日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专访,详尽阐释了他的观点。
应有足够手段
维护海外利益
《华夏时报》:中国首次动用军事力量赴海外为撤离被困人员提供支持和保护,是否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军队任务有所拓展,开始以新的方式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历史需求?
杨毅:应该说,这次行动是中国军队在海外执行的一次非战争性质的任务。协助把处在动乱状态国家中的本国同胞接回国,是一次非凡的行动,也是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客观需求,体现了中国军队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自己新的历史使命的一种方式。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21世纪初就曾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世纪、新阶段四项历史使命,其中一项就是为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提供安全保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现在由中国企业和公民承担的各种海外工程项目,已经很多很多,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正处于不安定状态中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公民的足迹和存在也遍布世界各地,一旦发生风吹草动,当中国国家利益在当地受到影响的时候,中国应该有足够的手段,包括政治的、外交的甚至军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本次派军队参与撤侨,应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种表现。
《华夏时报》:世界舆论认为这表明中国军队的灵活性和远距离出兵的能力迅速增强,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在上升。您怎样看?
杨毅:随着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基础的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包括地缘政治影响力都随之不断增加。本次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为撤离中国在利比亚被困人员的船舶提供支持和保护,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通过远洋护航行动,能力得到跃升,装备得到检验,远航能力不断提高,但也应客观和清醒地看到,中国海军与先进发达国家海军,特别是与美英法等传统上的老牌的海军强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须进行相应的力量准备
《华夏时报》:许多人把中国海军首次参与的这次保护撤侨的行动,看做是中国海外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军队在和平时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一个重要范例。这种军事行动今后如果有可能常规化,中国军队将在哪些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表现?
杨毅:首次参与保护撤侨的行动,应该是中国海外军事行动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我们目前很难准确预测这类行动今后是否会常态化,因为我们的军事力量所执行的任务和使命总体上是防御性质的,是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外部军事力量侵犯中国海洋权益等等。
中国军事力量的海外行动,不同于一些国家对别国政治进行干预的炮舰政策,我们所遵循的宗旨,是维护国家利益以及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本次行动尽管被世界上一些舆论解读和猜想为中国军事力量将走向更远的地方,执行更新的任务,我们却不应感到惊讶,我们只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的力量虽然不断在发展壮大,却是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也会让那些企图破坏和平,侵犯中国利益的势力三思而后行。
《华夏时报》:从领事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国派军队保护海外公民依据怎样的国际法和国内法?
杨毅:国际法规定各国都有权保护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包括采用外交的政治的军事的手段。但以往一些国家往往滥用自己的军事力量甚至以颠覆别国政权为目的。我们中国军事力量不会这样,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训练有素的军事力量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抢险救灾等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华夏时报》:中国是否还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涉外安全事务,并启动相关境外人员与机构安全保护的立法程序?
杨毅:这些都是中国维护海外利益所遇到的新问题。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不单单是投资,而是对当地政治、经济,都有可能产生很大影响,而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单单是经济利益受损,也有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可能。这次中东一些国家发生的动荡局面,警示中国企业今后在走出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防范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应考虑相应立法程序的启动。因为当下中国派出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利益,其行动依据,更多来自政府决定和领导人的意志,将来则必须考虑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赋予军队和政府机构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力量准备,包括组织准备、物质准备、人员准备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准备。
中国有新的海权意识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中国重视保护人民在海外的安全以及财产利益,固然是外交理念上的一种巨大转变,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提高全民的海权意识,加快建设我们的海上力量的时机是否已经非常成熟?
杨毅:中国政府迅速决定,中央领导迅速批示派遣力量救助在利比亚的中国同胞回国,体现了我们党中央和政府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国家最高决策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于优先考虑的观念,也体现了中国的国家优势,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和手段来办大事。但从军队的角度看,以往没有承担过这样的任务,而且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至于海上力量,准确地说,其包括远洋军事力量、远洋运输力量、远洋科学考察和开发力量等。而中国所说的海洋力量,与西方国家的传统海权理论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或地区,将海洋视为控制海上通道和地区争霸平台。中国新的海权意识,要求增强海上综合力量,来服务于中国国家利益。同时,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繁荣做贡献。这当然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
《华夏时报》:中央军委2月24日批准正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徐州”号导弹护卫舰赶赴利比亚附近海域,为撤离中国在利比亚被困人员的船舶提供支持和保护,对于中国海军力量这次非同寻常的行动,举世瞩目的是,中国海军力量今后类似的行动是否将会有更多特征。您怎样看?
杨毅:就这次行动而言,国人很振奋,但外国舆论关注的是中国首次动用军事平台包括飞机和军舰参与救援,认为中国可能有新的思维,也可能要有新的作为。然而对中国来说,中国军事力量将仍然以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结合来打造自身能力。
从应对非传统安全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是对中国相关力量的一次检验,我们将学到以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将来进行相应平台的训练提升和改造,使之未来执行相关任务反应更快,效率更高。我相信今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下决心可能更快,军队官兵也将更有信心、反应更快、表现更出色。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