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挡不住的IPO经济

作者:付刚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21 22:43:11

摘要:挡不住的IPO经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刚 北京报道

   通胀高企,政策紧缩,新股破发不断,股指迭创新低。
    当前的股票市场,似乎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
    继1月7日上市的安居宝拉开新年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帷幕,此后IPO的“猛料”便接连被抛出。
    10日上市的海立美,13日上市的华锐风电、秀强股份,18日上市的5只新股更是集体告破,其中风范股份首日跌幅达14.4%,夺得2009年A股市场恢复IPO以来首日上市新股的跌幅“冠军”。
    《华夏时报》记者综合各项数据发现,截至1月18日,2011年新上市的股票一共有21只,其中13只破发,破发率高达62%,这在A股历史上从未有过。
    相伴而随的是,新年以来至1月21日,上证指数跌幅达到3.3%,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更是重灾区,跌幅分别达到10.66%、9.95%。
    市场短期的低迷正在到处蔓延,网络上更盛传1月20日有三位不同地域的投资人因资金链断裂“跳楼”。如何认识当前的市场特征?未来一段行情会如何演绎?《华夏时报》综合采访的结果显示,当前的下跌已然不容乐观,接连破发并不意味股指见底。
破发不变IPO节奏
    2011年的这轮新股破发潮是自IPO重启以来的第三轮新股破发潮。
    前两次发生在2010年,相对较近的一次是5月到7月,前一次是1月底到2月上旬,以主板公司为主。
    记者注意到,除去当时市场正处于下跌调整期外,去年2月的破发潮与1月新股挂牌数多达37家——创下A股历史上新股上市最多的1月份纪录有关,这一趋势的延续,也造就了2010年IPO数量和募集资金创历史新高。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0年共发行新股347只,其中主板26只、中小板204只、创业板117只;募集资金总额达4921.30亿元,平均每只新股募集资金14.18亿元。就发行市盈率而言,创业板达到71.08倍,主板亦达到40.73倍。就上市首日涨幅而言,主板新股最低,平均为26.65%,最高是中小板,平均涨幅43.37%。
    进入2011年,新股发行再次加速,元旦后第一周仅4个交易日就发行了11只新股,募集资金203亿元。而据沪深交易所公开信息显示,1月24日至28日这周,IPO更将达到14只。
    难怪记者在采访中不断听到机构投资者叹气称,此种发行安排,可谓“密不透风”。他们同时向记者反问,新股上市不断破发,监管层会否选择暂停发行?
    1月20日下午,记者就此询问证监会一位官员,他透露,今年的IPO节奏不会因为近来破发而发生变化,“就像2010年初也出现了破发潮,而IPO并未停步而是加快了。”
    此前,清华大学金融系教授、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曾向记者明确指出,2011年的资本市场发展将不仅体现在价格的水平上,也会体现在扩张的步伐上。在他看来,资本市场需要扩张,需要用这个办法来逐步化解货币存量奇高的难题。
    记者注意到,1月13日-14日,证监会在北京召开了“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对2011年重点工作做了八大方面的部署,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此外,会议还提出推进国际板建设。
    曾为发审委委员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向记者预计,2011年沪深股市IPO整体融资金额仍可超过4000亿元,全年新股发行将达到320宗,其中30宗在上海发行,其他290宗将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及创业板发行。
基金申购热情大降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于破发并非无动于衷,甚至可谓“乐见于此”。
    1月18日,证监会网站将最近核准IPO的31家创业板公司批文一次性集中挂出来。这31份批文早在2010年11月16日到12月23日就已审核通过且已陆续安排发行,至今还未发行的不超过10家。
    “在岁末突击发行的31家公司都集中在创业板,用意或许是通过集中发行改变供求关系,用高破发间接地为创业板的‘三高’降温,并倒逼发行人和询价机构今后更为谨慎地定价。”北京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据证券之星网上调查显示,超过78%的散户投资者认为18日5只新股尽数破发的现象“合理”;超过85%认为“机构定价太高”是破发的主要原因。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向记者指出,新年以来,破发频繁,一方面是因为市场走势太差,新股上市之后投资者认购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是新股发行价过高,上市后有回归理性的要求。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新股询价机制改革后,机构报价和申购结果挂钩后,新股高发行价代替首日爆炒成为新的症结。新股破发是对这种机制的反应,将对询价机构形成反作用,当出现新股发行失败时,新一轮改革将不得不进行。
    在他看来,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之后,首日爆炒的现象消失了,但是发行价过高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相当于将二级市场的利润转移给了一级市场,对投资者不利,而对上市公司和承销商有利。
    “但是,随着新股破发的加剧,最终会出现新股发行失败,如果是代销发行,那么发行失败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而如果是包销发行,那么发行失败就要让承销商吞下剩余的股份,进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杨德龙表示,新股发行价过高,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博弈论问题,即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对于单个机构来说,报高价是理性选择,但是所有机构都这么做,会导致发行价过高,那么,打新股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他还向记者透露,由于近期新股破发的状况愈演愈烈,基金参与新股申购的热情大幅下降,现在大部分基金只选择参与估值合理、增长确定的新股,报价方面宁愿认购不到新股,也不愿报高价。
    “这样下去,新股发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在新股询价的各方博弈和改革之后,新股发行价过高的问题有望最终得到解决。”
真正买点还未来到?
    伴随着2011年21只新股中13只破发,上证指数截至1月21日,跌幅达到3.3%,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更是暴跌10.66%、9.95%。
    记者综合机构及散户投资者的采访反馈,发现不少人都在讨论,连续破发是否意味着大盘见底,且就此争论得十分激烈。
    宏源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唐永刚表示,历史上看的确如此,但以前的规律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市场,“当时市盈率受管制,现在却可以达到几十倍、上百倍,所以难有反弹行情。”
    记者查询历史资料看到,新股发行市盈率过高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为集中的破发期,对新股发行价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间接的负面效应可能就是误伤了本已疲弱的市场信心,从而给市场整体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这种趋势所造成的心态疲软,已然体现在当今的市场中。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也认为,近期市场上新股破发、市场已经见底的说法可信度不高,因为破发个股主要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为主,不能就此认为大盘已经见底。
    复杂的市场背景让各路从事投资的人马都处于纠结之中。
    银华基金宏观策略研究主管张林昌向记者透露:“目前,在投资标的选择上大家都陷入了尴尬,估值低的股票真正的买点未到,大趋势好的股票,估值很高,面临较大的风险。2011年在经济可能很平庸的假设下,未来投资需要去寻找成长与估值相匹配的投资标的。”
    对于当前市场中小盘股和大盘股之间严重的估值分化,张林昌认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转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恐惧和对转型成功的憧憬,这种市场情绪极大地改变了投资者对相关行业业绩成长性的预期,进而体现在行业估值上。
    在张林昌看来,在资金的追逐下,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已经被市场赋予了乐观的业绩增长预期和较高的估值水平,但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成长的企业将是少数,他认为,那些依靠“讲故事”而获得暂时估值泡沫的企业,尤其是高市盈率发行的新上市公司,在泡沫破灭后股价会大幅下降。
    张林昌强调,只有那些能够用财务数据证明自己核心竞争优势和成长性的企业,才能持续享受较高的估值水平。张林昌觉得,一季度理想的投资策略是保持均衡的行业配置,卖出部分基本面支持不扎实的高估值品种,买入部分低估值品种。
    博时创业成长股票基金经理孙占军也向记者强调,当前的市场特色首先是针对去年结构性牛市的调整——“2010年全年虽然指数下跌了近20%,但是近55%的股票却是上涨的,当估值遇到天花板后,回落就成为必然。”
    其次是市场结构变化导致:以基金为例,去年底在消费、新兴产业和周期类的配置上三分天下,但周期类市值占比却超过2/3,这种过度错配已经埋下较大隐患,一旦市场低迷,大幅度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是对政策预期的调整,在没有新的政策刺激下,市场只能选择调整。
    孙占军向记者总结说:“我们认为结构性调整尚未结束,未来市场指数虽然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高成长、高估值的中小盘股还会回落。”
    杨德龙也指出,目前市场处于最黑暗的时期,通胀高企,政策紧缩,但是考虑到良好的经济面,和“涨声”一片的全球股市,上证指数有望在回补10月初2656点的跳空缺口之后展开反弹。“目前不应过于悲观,可以积极布局跌入价值底部的二线蓝筹股,以及受益于十二五规划的高铁等板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