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巨亏金额仍将扩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如今市场的一切变化似乎都已经与中信泰富无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翌日,在中央有关推动扩大内需、减税刺激经济等多项政策正式出台前,市场受利好消息的影响,率先做出了表率,恒指一反跟随美国股市下跌的态势,高开大约200点后一路向上冲,最终报收于15577.7点,大涨了824.5点,升幅达到了5.6%。
然而,在一片中资股受益的“涨声”中,中信泰富却依然保持着“独自寂寞”。因为公司股价自最高的51.7港元/股下跌至今,就一直在10港元/股上下波动,即便公司宣布重要的澳大利亚子公司的铁矿石项目仍在进行,依然没能使得股票“起死回生”。周五中信泰富收于6.7港元,大跌5.6%。
投资者信心的瓦解
中信泰富后悔了。
在10月下旬澳元一步步开始跌破其锁定汇价的时候,其实中信泰富还没有意识到,他将为这次失败的投资付出多大的代价。然而此时此刻,悔恨的心情已经无以复加。
12月3日,中信泰富似乎已经到了承受能力的极限,因为从11月11日至11月26日,短短的半个月内,中信泰富的外汇累积认购期权变现亏损及按公平定值亏损额已经由168亿港元增至186亿港元。要知道这个数字在10月20日的时候,还依然保持在147亿港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单此一项投资,公司每天就要付出高达1.1亿港元的代价。
也因此,公司发出了一份股东通函,内容涉及向母公司中信集团发行116.25亿元可转股债券,以及由母公司承担其55亿澳元累积认购期权(Accumulator)合约的非常重大出售事项。
“其实中信泰富的这笔投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区别只是亏损多少的问题。”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刘佳章向记者表示,除去这些国际银行的欺诈原因外,中信泰富本身对于巨额投资的不审慎也是造成如今这个苦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看来,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动,中信泰富的亏损并不排除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投资者对于中信泰富失去信心情有可原,因为公司在投资上不够严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刘佳章表示,其实在二级市场中,公司的投资行为出现偏差并不是偶然现象,只是这一次,中信泰富的跟头栽得似乎太猛了。
作为今年以来最大亏损额的外汇合约案,中信泰富希望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似乎难上加难,“在现在的市场行情中,做出这么大笔的外汇合约,承担的风险无疑很大,仅仅从考虑投资者风险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就显得过于轻率”。
难以下咽的苦果
有意思的是,根据业内人士的计算发现,外汇合约的巨额亏损即便经过中信泰富的认真审核,恐怕也无法避免,因为这笔交易本身就是国际投行给其设好的一个圈套。
在中信泰富公开披露的股东通函中,过去两年的时间,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Rabobank、NATIXIS、瑞信国际、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资本服务、汇丰银行、Calyon、德意志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而这些合约在中投证券金融衍生产品部总经理张晓东的眼中,已然都成了一份份的“不平等合约”。张晓东日前指出,无论澳元涨还是跌,中信泰富恐怕都将为投资的行为进行买单。“其原因就是中信泰富得到的1个看涨敲出期权的价值远远小于其送给交易对手的2.5个看跌敲出期权的价值。”
张晓东表示,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信泰富的最大盈利也只有5150万美元,但是由于定价能力的不对等,其实签订合同时,中信泰富就已经亏了。按照张晓东的说法,如果模拟15%的汇率历史波动率来计算,那么中信泰富在签约时的单笔外汇合约就亏损了667万美元,而累计的15份合约则意味着中信泰富签订合约之初就损失高达一亿美元。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按照国际上外汇合约的通行法则,中信泰富在签订合约之初,双方都不应该发生现金交易,这也表示双方处在平等的位置,然而在已经签订的外汇合约中,中信泰富的被动地位显而易见。
“实际上,中信泰富的失败教训恰好给中国上市公司进行高风险交易上了深刻的一课”,刘佳章表示,对于中信泰富而言,失败的背后尚且有实力雄厚的中信集团进行接手,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母公司支持,那就意味着一旦发生这样高风险的交易,这家上市公司不仅在二级市场中失去了投资价值,本身也会因为背负巨额亏损而濒临危机。
张晓东也特别指出,对于国内的公司而言,寻求金融衍生品获利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进行投资前,最好提前寻找专业的人士进行风险的控制与预估,“这些产品,无论从定价到对冲机制上都很复杂,一般投资者根本不知道产品应如何估值、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因此很容易在高价买进的同时,低估其潜在风险,最终带来巨额的损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