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弗里德曼的个人声明
一墙之隔。在墙的一边,街道灯火辉煌,饭店流光溢彩,商品琳琅满目。而在墙的另一边,街道毫无生机,城市灰暗苍白,商品寥寥无几。但在几十年前,墙的一边和墙的另一边却是浑然一体的一个国家。东、西德的天壤之别缘何而来?
弗里德曼在其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说,秘诀不是中央计划经济,而是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结合。东、西德的明显反差就是明证。弗里德曼认为,西德的繁荣富强,主要得益于经济自由政策,而东德的中央计划扼杀了经济活力。
弗里德曼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有人说,自他之后,经济学大师时代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的货币理论影响了尼克松以来3届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
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假若我们说20世纪的前三分之二是凯恩斯及马克思的世界,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世纪的后三分之一是属于弗里德曼的。”这是关于弗里德曼地位和影响的最精辟评论。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自由选择》与一般的经济学著作不同,语言流畅、深入浅出,充满了哲理与思辨。这本书里面,延续了弗里德曼一贯的方法的路径:坚持经济自由,强调货币作用;经济自由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方面,而且还是政治民主的必要条件,批评国家干预带来的种种弊害。
颇为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自由选择》用了一个副题,叫个人声明。它涵盖了弗里德曼不被主流经济学界所认可的20年时间,弗里德曼的偏执和坚持。因特尔传奇领袖安德·格鲁夫曾说,天才都是偏执狂,从这点上来说,弗里德曼也是。
《自由选择》一书中,对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充满溢美之词,在弗里德曼看来,市场失灵或者经济危机不是因为市场失灵,作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一个人感冒了,打针吃药是暂时抑制了感冒病毒。对市场来说,如果出现问题,市场自己也会修复,只不过需要时间,政府的干预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
对于1929-1933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不少经济学家把它归咎于市场的失灵,而弗里德曼旗帜鲜明地指出市场是无辜的,问题恰恰是出在政府的不当干预。1930年,位于美国金融中心纽约的一家商业银行倒闭,缺乏信心的存款人纷纷到银行挤兑,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挤兑风潮。
弗里德曼认为,无能的联邦储备系统不仅没能制止储户的挤兑行为,反而在银行现金严重短缺时,采取了错误的通货紧缩政策,使陷入资金困境的银行如雪崩般倒闭关门,最终造成金融系统崩溃,进而酿成史无前例的大灾难。
弗里德曼认为,很多行为市场本可以自我调节,政府的干预往往弄巧成拙。
为了保护儿童的安全,减少因纺织品意外燃烧带来的死亡和伤害,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童装的安全标准,要求童装生产厂商将一种能阻燃的化学药剂掺进布料中。结果,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童装全都含有这种药剂。但后来发现这种化学药品是一种强烈致癌物,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又不得不全面禁止使用这种药剂,并且从市场召回已经销售出去的童装。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让市场自由调节,一些厂商为了提供让消费者更放心的产品,肯定也会使用这种阻燃药剂,增加童装的抗燃性,但采用的进程会比较缓慢。厂商会比政府更加担心和注意添加剂有没有其他副作用,在大规模使用这种化学药剂之前,人们一定会发现它的致癌作用。
在弗里德曼看来,通货膨胀是常见的货币现象,当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超过商品和服务的增长时,通货膨胀就会发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家、工会以及消费者,只会引起部分商品价格上涨,不会推动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而政府之所以把通货膨胀的责任归咎于这些人,他们只是“替罪羊”。
可政府明知故犯的原因是什么呢?弗里德曼分析指出:从美国历史上看,货币量的过度投放,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应付政府急剧增加的开支;二是为了实现不切实际的就业目标;三是由于联邦储备系统没有把心思放在控制货币量上,而是舍本逐末,去控制利率,结果使货币量和利率两者都大幅度波动。
通过列举众多行业的现实情况,弗里德曼得出了一个结论,“利用政府来补救市场的失灵,常常只不过是以政府的失灵代替市场的失灵”。《自由选择》出版后,就受到了狂热的追捧,成为弗里德曼众多著述中最畅销的一本。
事实上,早在1962年,弗里德曼就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自由选择》与它的基本思想大同小异,但两本书所受的关注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还是潮流在改变。
在1930年以前,自由资本主义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完美的制度,并成为各国政府广为接受的信条。然而,30年代的大萧条极大动摇了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信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选择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资本主义”(又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开始宣扬“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挑战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认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私有化性质,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谷。凯恩斯由此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
弗里德曼则认为造成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凯恩斯所提出的恰恰相反,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过错。
弗里德曼最著名的是他的“货币数量化理论”,即通货膨胀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一旦政府接受这一理论,就可以通过放慢货币增长率来控制通胀。
1968年,弗里德曼又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此前流行的凯恩斯理论认为,在稳定的经济运行中,失业和通胀可以共存,政府可以选择自认为最合适的失业和通胀比例。但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政府试图人为压低失业率,通胀会上升更高。
因为挑战了凯恩斯理论的权威,弗里德曼曾一度被美国主流经济学界所排挤。他的经济学思想被视为“异端学说”,像杜克大学那样的名校图书馆中,弗里德曼的著作甚至不摆放在书架上。
幸运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始,西方社会的经济滞胀(即停滞增长和通货膨胀共存)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症,弗里德曼“荒诞不经”的经济学思想开始受到正视。世人终于意识到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承认了他的历史地位。
1980年代,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分别由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她公开宣称是弗里德曼的信徒)执掌,掀起了一场解除管制和非国有化的浪潮,经济活力重新被激发。而此后从东欧到亚洲的范围广大的市场经济浪潮,也是自由主义思潮胜利的一个佐证。
布什总统2002年曾这样评价弗里德曼:“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个人有选择自由,而政府没有无视个人选择的自由。”“这种洞察力改变了美国,而且正在改变世界。”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说:“在经济学者中,米尔顿·弗里德曼独一无二。”
尽管如此,但弗里德曼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弗里德曼反对政府以充分就业为借口干预经济,反对机会主义的货币政策,反对政府权力扩张和行业管制,反对最低工资制,反对工会,反对企业追求“社会责任”,反对大而不当的福利制度,他甚至主张毒品交易合法化。
尽管弗里德曼这些观点具有良好的出发点,比如他论证了为何最低工资制和福利制度最终损害工人和穷人的利益,但仍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他被人们认为是“铁石心肠”的经济学家。在1976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期间,全球几千名左派人士聚集在斯德哥尔摩,抗议瑞典皇家学会将此奖颁给他。
现如今,弗里德曼去世已有两周年。逝者如斯夫,留下的只有他的文字智慧及思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