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全民炒作时代图谱

作者:吴丽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24 21:49:22

摘要:全民炒作时代图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圣诞节还有两天,春节还有四十多天,正是传统的棉服销售旺季,做棉服批发生意的陈露已经在打扫战场准备放假了。
    12月23日中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陈露语气轻松。此时他已经完成了清仓,2010年他的棉服批发生意比往年提前一个多月圆满结束。
    陈露告诉本报记者,之所以如此轻松,主要归功于服装行业难得一见的行情。前期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疯狂拿货,甚至出现了不问款式和价格,有多少要多少的疯狂程度。
    这种情况下,他们前期的备货在11月初就基本销售完毕,销售旺季比往年提前一个月来临。而那时,正是棉花价格最疯狂的时候,棉价一度涨到38000元一吨的历史高点。棉花的替代品,用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化纤产品PTA,进入11月的10天时间就上涨了2675元。
    就是在这种疯狂的市场氛围中,身为一级批发商的陈露顺利完成清仓,在距离春节四十多天的时候轻松放假。
    事实上,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疯狂的不仅是服装行业,大蒜、绿豆、生姜、花椒、苹果、橡胶、白糖、红酒、人参、黄龙玉、小麦、玉米、大豆,各个行业都上演着类似的疯狂。
    绿豆涨到了十几块一斤的高位,小麦曾在主产区出现抢购,橡胶上涨了300%——涨价席卷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反映物价的CPI不但没有像预期中的那样在七八月份见顶,反而一步步走高,11月甚至达到了5.1%的国际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区间。
    在盘点即将过去的2010年时,人们发现“涨”字稳居各大热点词汇排行的榜单,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商品都在打着滚地向上。除了炒作,人们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全民皆炒
    直到蒜价下跌了,张风明才发现自己竟然当了一回所谓的炒客。
    种了一辈子大蒜的他本该和陈露一样轻松等待过年,现在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由于看好2010年的大蒜行情,他没有像往年一样把大蒜卖给收购商,而是联合本村的几个大户租了一个冷库把自家的大蒜存了起来。
    三个月前金乡大蒜的收购价曾一度达到6块一斤的高位,现在千里迢迢把大蒜运到北京,加上人工、运费、摊位,大蒜只能卖到五块钱一斤。对此,张风明后悔不已,“如果倒回去,我肯定一收下来就把蒜卖掉,不说六块吧,五块五也已经不错了。”他说。
    而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其实就是报纸电视上说的接了最后一棒的大蒜炒家,不同的是他接的是自己本该高价出售的大蒜。
    事实上,不好过的不只是手上有蒜的农民,疯狂进货的服装批发商们同样不好过。陈露告诉记者,他的客户生意并不好,更不敢像以前那样进货了。他的客户程捧就是如此,她甚至想不明白,当时自己怎么就疯狂进了那么多货,事实上按往年的情况,她也根本卖不了那么多。
    程捧后悔是11月之后的事,但是当他们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选择时,看起来是那么的正确。
    当时棉花一天一个价,一天甚至能够涨上去几百元,批发商的报价一天比一天高,而且没有货。眼看着没货可进,早一天进货就意味着进价低了不少,于是他们不惜主动抬价都要早一天进货,不然说不定明天更贵了。
    一位行业协会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在资金炒作作用下,几乎所有人都成为这个链条上的一环。
    以张风明为例,大蒜疯狂炒作之际的大量蒜农惜售囤货行为无疑加剧了大蒜行业的炒作氛围。而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蒜行业,大豆、生姜、小麦、苹果、棉花涨价之际,也存在农民囤货惜售的现象,整个物价体系像是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机器,快速开动。
    6月初,往年三四块的绿豆不知何时涨到了10块一斤,超市的绿豆甚至买到了18块一斤。而且不仅仅是绿豆,红豆、薏仁、小米、黑米,人们夏天熬粥需要的一些杂粮突然间都身价倍增。
    对此,销售商、批发商给出的原因是天气原因导致产量减少,市场价格上涨。但是绿豆的需求真能支持十几块的售价吗?市场炒作的质疑一时甚嚣尘上。
    北京批发市场的一位人士事后告诉本报记者,绿豆价格上涨时,北京的几个经销大户确实囤积了大量绿豆,本身产量有限的绿豆很容易就涨起来了。
    很快,发改委给出答案,绿豆价格上涨确实存在企业炒作,串通涨价,并且对涉事企业开出罚单。但是物价上涨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控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时间,中药、红酒、棉花、蔬菜大宗商品等价格纷纷上涨。
    宏观经济也随之出现变化,市场预期中的CPI见顶日期一再推迟,物价指数节节攀高。3.3%、3.5%、3.6%、4.4%、5.1%……物价更加疯狂。
    新棉一开秤就步步走高,从每吨20000元左右,一直冲上38000元。棉花高烧之下,PTA开始上涨,10天之内,PTA现货涨幅超过2675元,达到每吨11250元;生产长丝的化纤产品MED十天内涨幅达1385元,至每吨9100元;螺纹钢和热轧板卷品种的钢材现货价格自11月1日开始几乎每天上涨30元左右……
资金之祸
    几乎所有商品都翻番上涨之后,人们开始发现涨价背后的真实原因。
    海通证券期货分析师毛建平从他熟悉的天然橡胶中看出端倪。从2008年本轮橡胶上涨的起点,到11月份橡胶上涨的高点,橡胶价格从每吨8715元走到了37855元。虽然橡胶存在供求偏紧的情况,但是仅供求原因,无论如何支撑不了橡胶这么高的价格,炒作才是物价飞涨的最重要因素。
    毛建平分析称,所谓供求缺口只是涨价的理由,这一轮大部分物价的上涨,实质上是以通胀为基础,以基本面和资金为两翼的炒作。在他看来,天然橡胶的涨价基本上有70%的炒作因素,如果仅仅根据基本面的供求变化,无论如何不会创下300%的上涨幅度。
    物价上涨的真相随之浮出水面,在每一种商品的涨价背后,总能发现炒作资金介入的迹象。以最早的大蒜为例,这个行业甚至产生了专业的大蒜经纪人,不少资金开始流入这个产业,在当地买下大量大蒜,存在当地,像炒股一样逢低吸纳,高价卖出。有些资金甚至只是凭借一纸合约,反复倒手,从中牟利。
    毛建平则告诉记者,天然橡胶开始大幅上涨之后,每天都有大量资金进入,而且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行业外的资金。在后来的“姜你军”、“豆你玩”过程中,这种戏法不断上演。随后,中药、红酒、黄玉、作料等等,轮番上涨,资金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资金流入炒作,成为几乎公认的物价上涨源头,经济学家许小年指出,农产品炒作都是钞票惹的祸。用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的话说就是,市场上有大量资金,哪里有缺口资金就会涌向那里。
    大量资金进入不同领域,几乎所有商品都开始大幅上涨之后,流动性过剩成为公认的物价上涨源头。
    进入11月,价格调控部门人士甚至公开认为,通胀根本还是货币问题,物价上涨源自货币超发。
流动性压力仍在
    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上涨的逻辑在随后的调控中显露无遗。
    央行10月20日意外加息之后,前期大幅上涨的多个品种的商品开始出现下跌。尤其是在11月12日,大宗商品出现全线暴跌。沪铜、沪锌、橡胶、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塑料、PVC、PTA、棉花、白糖13个品种触及跌停,谷物等也均大幅下探。前期大涨的商品,无一例外大幅下跌。棉价一度从38000元/吨的高位回调至25000元/吨,天然橡胶也跌到了29500元/吨。棉花期货现货市场几乎停摆。
    对此,几乎所有机构将原因归结为市场的紧缩预期,市场出现的恐慌性杀跌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前一日CPI数据超出预期的影响,导致市场对货币收紧预期进一步增强。
    但是进入12月,棉花期货市场开始上涨,棉花期货重新站到了28000元/吨,现货市场也回到了27000元/吨,天然橡胶期货业回到36000元/吨。
    毛建平认为,虽然在国家严格的控物价政策下,前期被过分炒作的物价有所回调,但是基本面并没有改变,通胀压力依然不小。
    对此,金石期货棉花期货经理刘卫春看法一致,从总体上讲,棉花供应偏紧,同时虽然存在紧缩预期,但是前期货币投放量过多,加上在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影响下,紧缩政策影响有限,依然存在流动性压力。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的判断则更为直接,认为加息可以作为调控物价的信号,但是在美元贬值之下,可能加剧热钱流入,收缩流动性的政策有可能造成流动性增加,流动性压力加上国际市场上对大宗商品的炒作,物价上涨趋势很难被抑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