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新经济地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煤炭贸易商谢辉很难想到,不到20天的时间,当他再次经过山东半岛日照港时,即便是寒气袭人,看到的依然是热火朝天的抢煤场景:运煤车辆川流不息,远航的万吨巨轮往来穿梭。
12月22日,在聚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媒体山东行启动仪式上,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对外发布,山东半岛未来将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其中港口整合将参照山东煤炭整合,“升级版”的海洋经济将兼顾“海陆统筹”的新特征。
“这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12月23日,日照港一位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传递的是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信息。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实施,区域间协调性日益增强,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本报记者翻阅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看到,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来五年的新经济地图也现出了雏形:继续打造“八大经济圈”和“六大城市群”,形成7个经济核心圈。
事实上,这一要求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已经陆续有了实质性进展,包括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深圳特区扩容、山西综改区获批等,都在2010年区域经济发展中遍地开花。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已完成13个区域规划的部署。
一个贸易商的经济地图
谢辉长年在外奔波,行李包里有一样东西必备,且不断地在上面作下新的记号,那就是被谢辉称为自己做生意的宝贝私家经济地图。
记者在这张面目全非的地图上看到,在北部湾地区被着重标注,而其他的多个重点区域也被密密麻麻地点上了各种记号。
据谢辉介绍,地图上的记号产生的先后顺序一方面吻合了近年来区域经济板块的获批时间点,另一方面则画出了他到处考察的足迹。
“六大城市群、八大经济圈都纳入了今后5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一位区域经济专家说。
据记者了解,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是,以城市群为基础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泛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东北经济圈、海峡经济圈、中部经济圈和西北经济圈等。
上述规划,在环渤海经济圈,让人们看到了天津滨海新区的“浦东梦想”,滨海新区因此被寄予厚望。早在2001年5月1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指出:“滨海新区是天津的希望,加快滨海新区建设,除了天津之外,乃至北方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力量,“滨海新区理应辐射到中国北方,乃至于东北亚地区。”这成了近段时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区域经济话题。
十二五中提及的6大城市群,则包括了湘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黑龙江东南部的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和天山北部城市群等。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个新经济热点被逐一圈出,时近年关,谢辉一直忙着在北部湾城市的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考察,他告诉记者,他已锁定下一步在广西沿海一带做煤炭生意。
在谢辉看来,北部湾城市群如果把城际轻轨建起来,就可以把煤炭顺利运出来变为黄金地带。
与北部湾城市群比较,记者采访获悉,新疆天山北部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等,像谢辉一样的投资商也在到处考察。
区域一体化加速度
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在2010年被圈定,在此前后,还有更多的区域经济规划鱼贯而出,有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扩容,将范围从原来的4区扩大到全市;此前的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这是中国内陆惟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的成立只是此轮调整的第一步,而两江新区将享受国家给予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政策。
“这些区域性政策的制定,绝不是杂乱无章的。”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不是说地方的领导一跑,就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
范恒山此前曾对本报记者分析,作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并非是简单的地方博弈结果,而是始终按照三条线索来推进,在新经济地图形成之时,各个区域内部的整合、提升、嬗变,“区域发展已形成东、中、西部并行的新区域经济版图。”
今后还有越来越多的新版图被提出,比如已于近日正在国务院审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0年年初,国务院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具体的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先后3次召开了规划编制会,并紧锣密鼓地到四川和重庆两地调研。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上述发改委官员对记者表示,在制定区域规划时,始终按照三个要点来推进:加快重点地区发展、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而今,区域经济正以一个全新的概念,促进着中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通过一个小圈圈的促动,进而带动一个大圈圈,刺激经济的一个创新做法。
记者参加发改委近期举办的地区工作会了解到,国家未来将确立16个重点建设区,而这些区域将包括辽宁中南地区、山东半岛、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等。
这样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以及东部率先发展等,构成了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上升到了国家总体战略。
经济新引擎发力
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期。
“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表示,随着区域发展中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全国将形成7个核心经济圈带。
据了解,除环渤海经济圈将得到拓展外,正在形成的武汉城市圈,依托于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东海经济圈,同时南海经济圈也将加速形成;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和沿京广线经济带,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
随着经济圈的成形,地区产业转型正在加速。据悉,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正向产业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将达9亿左右。
一项资料显示,未来15-20年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巨型城市将大幅增长,估计全国可能出现10个左右平均覆盖人口超过6000万的城市群。
在此背景下,东、西部地区差距正逐渐缩小。“这与众多中西部、东北部区域规划的政策密不可分。”杨开忠说。
显然,一旦上升到国家规划层面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势头还会加快。范恒山表示,在接下来的区域规划工作中,国家将继续把缩小地区差别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区域整合,促进经济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央对区域经济寄予厚望,2011年还将会有更多的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2月25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强调。
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则透露,发改委2009年牵头编制了一批区域性规划和文件,2010年还将深入推进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多管齐下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在中央很重视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为了缩小差距。”多位专家分析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