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信贷理财产品发行量降24.6%

作者:马春园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13 15:40:00

摘要:信贷理财产品发行量降24.6%

信贷理财产品发行量降24.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春园 北京报道

    进入降息周期以来,今年占据霸主地位的信贷资产类产品反映强烈,持续呈现发行量和收益率双跌的趋势。银率网最新公布的《1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中的数据表明,11月份信贷资产及票据类产品共发行263款,较10月份下降了24.6%。而11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各类理财产品396款,由于央行大幅降息,和上月发行的532款产品相比数量明显减少,降幅达25.6%。
信贷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
    降息通道下,银行信贷理财产品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降息不仅增加了信贷产品的信用风险,也挤压了银行发行此类产品的收益空间,从而拖累了产品收益率。
    据银率网统计,9月份央行降息之前,6个月的非保本的信托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约为5.3%,3个月的非保本的信托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约为4.2%。之后两个月连续降息,发行的信托类产品和票据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调的幅度略小于每次的利率下调幅度(最后一次大幅降息108个基点前),6个月的非保本的信托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约为4.6%,3个月的非保本的信托类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约为3.7%。和同时期的定存相比,非保本的信托类产品比定存收益高出约1%至2%。
    “由于现在贷款放松了,企业委托做信贷产品的需求降低了,所以信贷理财产品的发行都减少了。”工商银行的理财经理李建华告诉记者,“我们12月10日这天发行的这款一年期信贷理财产品,全国募集资金才一个亿,而昨天发行的一款票据类产品规模达到了50亿。主要是一年期产品存在长期风险,所以募集资金相对会少了很多。而且信贷资产类产品比票据类产品风险高,3个月期以内的产品二者的收益率通常相差0.1%-0.2%左右。”
提前终止狂潮初步显现
    据银率网统计,自11月20日至今,共有58款信贷资产类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招行31款,中信16款,北京银行9款,交行2款。银率网分析师赵瑞昆对记者表示,由于信贷资产产品的收益来源于给企业的贷款,若在产品期贷款利息变动预期频繁,则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均不是好消息,企业希望提前终止原有贷款转向执行新利率的贷款,银行则担心企业违约。降息加剧了企业和银行的预期变化,从而纷纷提前终止产品,转化为信用风险的增加。
    “提前终止产品,投资者的收益率不会受到影响,但理财期限减少使得总收益下降。” 赵瑞昆指出。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研究数据则表明,在央行大幅降息的背景下,6个月期以下的信贷类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已降至4.07%,随着11月27日央行的大幅降息,其在绝对收益上相对其它形式稳健理财产品(例如投资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市场的理财产品)的优势已不大。
加大票据债券类产品配置
    针对信贷资产类产品可能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以及持续增加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少投资者转而选择了风险更低的票据债券类产品。“信托理财产品依然是主流,由于前段时间火爆的信贷资产类产品面临降息和提前终止的风险,所以很多投资者宁愿选择收益率稍低风险也更低的票据债券类产品。”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余帆告诉记者。
    票据债券类产品主要投资对象为货币和债券市场以及同业间拆借市场,此次降息大幅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因此央票利率等短期利率在短期之内也会随之出现大幅下降。10月份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90天加权平均利率由9月份的4.38%降至4.31%,期限在三个月左右的保本类的票据债券型产品收益率也随之由4%降低至3.9%(平均收益率)。11月份同业拆借市场90天加权平均利率下调约为28个基点至4%左右,而11月底发行的期限在三个月的保本类的票据债券型产品平均收益率已经降至约3.2%。其他期限的产品相对于同期定存约高出0.5%至1%之间。
    “2009年中国依然将处于降息通道内,因此票据债券类产品的收益率将继续降低。” 赵瑞昆认为,“现阶段此类产品适合于低风险资金配置需求,资本市场虽然企稳,但在目前阶段说熊市格局已经改变言之尚早,因此资产配置中应加大对此类产品的配置。”
    赵瑞昆表示,降息周期时,投资策略以防御为主,资产配置中要多配置低风险产品,而市场风险较高的结构类产品和投资海外类理财产品依然建议规避。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低风险产品时可选择时间较长的6个月以上的稳健型产品,锁定收益,从而规避利率风险。因为11月发行的新产品增加了银行有权对产品预期收益率进行调整的条款,即在产品期贷款利息变动频繁,则银行有权对产品预期收益率进行实时调整,所以投资者选择信贷资产类产品一定要看清楚其收益条款和提前终止条款。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