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得控制减持样本:创始人何勤奋“引退”轨迹
本报见习记者 赵琳 深圳报道
2010年11月16日,本是极为普通的一天。但这一天对海得控制(002184)的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之一的何勤奋来说却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何勤奋足足等了36个月。
11月16日至22日,何勤奋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出售了其持有的海得控制59万股股份。这是在其持有的股份锁定期限届满后,何勤奋做出的第一件事情。由于在2008年4月、12月相继辞去了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一职,何勤奋的减持举动显得是如此光明正大且迫不及待。
更为严重的还在于,除何勤奋外,海得控制其他6名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中的2位也都在解禁日到来前相继离职,这包括2010年5月辞去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的陈建兴,以及2010年7月辞去董事、副总经理职务的袁国民。在他们手中还拿有393万股海得控制的股份,而这些解禁股的减持压力是海得控制未来不得不面对的。《华夏时报》记者12月1日致电海得控制想进一步了解公司对此的看法,但董事会办公室一位姓林的工作人员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何勤奋“引退”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何勤奋持有海得控制572.48万股股份,占比6.98%,与在公司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层股东许泓、郭孟榕、赵大砥、袁国民、方健、陈建兴等6人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管理层股东合计持股占总股本77.783%。2008年海得控制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每10股转增10股,何勤奋的持股数达到1144.95万股。
翻开何勤奋的简历不难看到,这位拥有中国国籍,英国永久居留权的英国工学博士、国际特许证高级工程师,曾主持和参与过多项重点工程项目,在业内享有颇高知名度。海得控制IPO招股说明书中将他排在核心技术人员的首位,公司的起重传动控制系统也是由他领衔的。多年来,何勤奋一直在海得控制任高管,包括董事、技术总监、副总经理等职位。根据海得控制2006年6月22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九次审议通过的《聘请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何勤奋副总经理职务任期三年,至2009年6月止。董事的任期时间则为2006年5月28日至2009年5月28日。
不过,这两个职位何勤奋都没等到届满便提前辞职。2008年4月何勤奋辞去副总经理职务,改任技术总监职务;2008年12月,何勤奋因个人工作繁忙原因,请求辞去董事职务。在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后,何勤奋继续在公司担任技术总监职务。至于何勤奋何时辞去技术总监一职,海得控制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找不到只字片语。“我来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就已经不在这里了,应该是两年前就走了。”海得控制内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高管相继离任
2010年11月16日,何勤奋持有的1144.95万股有限售条件股份解禁。11月24日,海得控制公告称,公司股东何勤奋于11月16日至11月22日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出售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59万股。以海得控制在此期间二级市场的均价15.8元/股计算,何勤奋套现金额达到932万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所处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正常情况下公司成长仍有较好的期望,现在减持公司不一定是很好的时机。”他同时表示,“从何勤奋辞职到减持的进程来看,环环相扣,说明他早已为彻底减持做好了铺垫;从迫不及待的减持速度来看,减持也自然不会浅尝辄止。”由于何勤奋目前持股已低于5%股份,不需要再承担披露义务,因此未来减持的具体数额无从得知,但剩余的市值约1.72亿元的1085.95万股股份无论何时出售都将对海得控制的股价带来一定的压力。事实上,自11月24日减持公告发布以来,海得控制的股价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
与何勤奋同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陈建兴、袁国民似乎也在走一条与何勤奋一样的“引退”之路。同为公司创始人的他们在今年5月和7月分别辞职。
“问题肯定不是出在薪酬方面。”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表示。记者在年报中看到,陈建兴2008年年薪为36.83万元,仅次于公司董事长许泓;袁国民的收入为33.23万元,排在公司第五位;到2009年陈建兴的收入已经超过董事长许泓的32.08万的水平,达到40.20万元,而袁国民的收入也为38.21万元。“如此优厚的条件,仍然留不住人,看来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此。”这位分析师说道。
袁国民和陈建兴分别持有海得控制333.06万股和59.55万股。以海得控制目前16元左右的价格来计算,袁国民所持股份的账面价值已达5328万元,陈建兴所持股份的账面价值也有952万元。《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陈建兴目前已去了浙江中马汽车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任董秘一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公司从2009年年底开始一直在做上市筹备工作。准备2010年四季度向证监会提交申请,预计明年9月之前完成首发审核。“一方面可以堂而皇之套现旧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又有望在新东家入股,两全其美的好事,当然不能轻易错过。”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说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