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人民币保单香港大热 近两月保费收入猛增五成

作者:孟俊莲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0-22 22:17:41

摘要:人民币保单香港大热 近两月保费收入猛增五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在人民币升值和央行刚刚实施的加息政策下,人民币保单越来越被香港投资人士青睐。
    10月21日,中国人寿海外副董事长兼总裁刘廷安在出席有关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的研讨会时表示,自去年12月人民币保单在香港推出以来,截至8月15日,人民币保费收入约有20亿元,而目前预计已经达到30亿元人民币,占到香港新增保费收入的10%。以此算来,在9月和10月份,人民币保费收入即高达10亿元,相较前8个月的人民币保费收入大增五成。他同时预计,未来3至5年内,人民币保费将占到香港总保费收入的30%-50%。
    此前,中银集团人寿(下称中银人寿)率先推出一款传统保障型人民币人寿保单和一款储蓄型人民币人寿保单,之后花旗银行联合大都会人寿、汇丰控股旗下保险公司,交银香港联合中国人寿也都纷纷推人民币保单。
    人民币保单在受到香港投资人士热捧的同时,有消息称,也有内地投资客欲借此道投资。但相关从业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购买人民币保单的初衷是预期人民币持续升值,实际上是一种“赌”的心理,且此类保单多由银行销售,实际上储蓄性质高过保障,所以购买时要谨慎。
香港人民币保费已达30亿
    中银人寿是首个推出人民币保单的保险公司。早在2009年12月,中银人寿即推出一款传统保障型人民币人寿保单,今年3月底,中银人寿再次推出一款储蓄型人民币人寿保单。4月份,花旗银行联合大都会人寿宣布开售人民币保单,而汇丰控股下的保险公司也宣布推出人民币保单产品。在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中银香港签署新修订《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后两天,交银香港与中国人寿海外联手推出“十年期人民币储蓄保险计划”,人民币保单争夺战变得激烈起来。
    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加入到此场争夺战的背后,自然是该类保单的热卖。
    7月20日,最先推出人民币保单的中银人寿一口气再推三款人民币保单,分别为目标5年保险计划、目标8年保险计划及终身保险计划。
    中银人寿执行总裁蔡中虎在当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之所以推出不同年期的保单,是为了测试市场反应及客户需要。据他透露,推出人民币结算保单后,市场反应空前热烈,保单日均销售额较推出人民币结算保单前大增了5倍,在7月份的新增保单中,人民币保单占到了四分之三。
    10月21日,刘廷安在香港透露,截至8月15日,香港累计人民币保费收入约20亿元人民币,而截至目前估计已经达到30亿元人民币,占全港总保费收入的10%。他表示,虽然目前比率不算高,但增长迅速,超过了市场预期。他估计,3至5年后,人民币新保单收入将占到总保费的约30%至50%。
    刘廷安表示对人民币保险很是看好。他称香港保险业务发展已久,人民币保险可以将已经放缓的增长空间再次打开。
    据了解,目前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保单”主要有两种交付货币,一是人民币,一是港元。记者在中银人寿网站上查询到,其目标5年保险计划和目标8年保险计划均清楚地标明为人民币保单,其解释是“以人民币计算保单价值,客户可以选择以人民币或港元缴付保费、支付现金及赔偿金额”。
人民币保单内地在售
    “人民币保单多由相关银行的银保部门销售,从这个方面说,实际上其储蓄意义要高过保障。”一大型保险集团高级理财师冯女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这种保单是建立在‘赌’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基础上,虽说目前人民币升值很快,但谁能保证会一直升值下去?政府会一直听任人民币升值下去吗?从展业经验来看,我不会推荐客户购买这样的产品。”
    不过,人民币保单正在内地销售也是事实。10月21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中美大都会人寿客户咨询热线,接线工作人员证实内地也可销售人民币保单,并热情地将记者信息进行了登记,“我将您的信息转到花旗银行,到时会有人跟您联系的。”
    另有消息称,由于香港的人民币投资苦无出路,有行业内人士欲另辟门路把人民币委托内地再保险商转往内地投资,希望既可以分散风险,又可以争取好的回报。
    不过,这一形式也有一定风险。蔡中虎就曾表示过,借内地保险商承担分保业务属于跨境贸易,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等批准。而另一业内人士则认为,就算最终内地监管机构大开绿灯,此项业务也潜伏两大隐忧:一是涉及交易对手的信贷风险。在内地,再保险商非中再保集团莫属,如果外资保险界或香港保险商争相委托其承保,风险过于集中。二是中再集团本身缺乏信贷评级,这也是另一种风险。
    针对人民币投资渠道过窄的问题,刘廷安也指出,由于现在人民币保险产品的收益率较其他投资产品稍低,在销售上也遇到困难,他希望有更多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搞活离岸人民币债市,也希望探索进入内地银行间贷款市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