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从极限到极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颍 北京报道
喜欢F1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忘记《Grand Prix》,这部拍摄于1966年的电影,可以说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次对于F1的致敬之作。莫兰肯海姆在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邀请了32名年轻的职业F1车手,而仅仅在14年后中,已经有21名参演过影片的车手在赛场上走完人生最后的行程。
当然,这样的危险对于F1车手来说只属于那个半个身体必须暴露在车外的赛车年代,今天的F1赛场上,越来越多高新科技的应用使得这个赛场不仅成为众多汽车厂商展示自己科技实力的舞台,更成为人们追求速度与极限挑战的梦想之地。F1赛车,也从一种专业竞赛工具,转而成为非正规车手也能参与的极限运动。
传说中的“人车合一”
“我和韩寒、王睿他们不一样,从没想过要当一个专业的车手,学开F1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兴趣,就像你们学钢琴、跳舞一样。”5岁就被老爸放在驾驶座前“学”开车、13岁去西班牙看了第一场真正的F1比赛的阎子铭,从小就对汽车、赛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我收集车,18岁生日时家里送了一辆Porsche Boxster ,23岁自己成立公司的第一年,我买了可能是全北京第一部绿色的Lamborghini Gallardo,目前的目标是自己能赚钱买一部Bugatti Veyron,总之就是一直和车很有缘。”
当然,仅仅收藏车远远满足不了阎子铭对于车的“野心”,他之所以痴迷于跑车,除了它们炫酷的外表与科技水准之外,更在于它们能帮助他完成一种关于速度的幻想。“我从小就对‘超音速’、‘超光速’这样的概念很有兴趣,包括动画版的《The Matrix Reloaded》里那种人类超越极限速度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幻想,我一直都相信可能存在,这也是我2年前特意跑到德国去学飙F1的原因。你能想像那种人处在极限速度时的感觉么?这种感觉除非亲身经历,否则永远不会懂,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感觉会让你上瘾,当你速度快到已经完全看不清眼前的东西时,你会想要更快一点,再快一点,什么危险、脱轨,完全与你无关,因为那时你已经不是靠视觉来操控车,而是靠感觉,就是那种传说中‘人车合一’的境界。”
“现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在玩儿F1,但像我这样单纯把它当个爱好的应该还不多,大部分人会参加比赛,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证明吧。当初我学F1的时候,很多朋友特别吃惊,因为那时公司刚刚起步,他们觉得我玩儿这么个烧钱的玩意儿没准会败光公司的老本。当F1赛车手其实是个很有点博弈色彩的决定,我也认识一些小孩子,为这个几乎花光了父母的钱,失败的可能性太高,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还是只把它当成一个爱好比较好。”
一场关于极速的冒险
阎子铭也坦言,只能把F1当成爱好,也与他本人的身体条件有很大关系,“首先我太高了,F1赛车手身高一般在170到175厘米比较合适,而且专业比赛时对车手的身体强度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就拿最要命的心脏强度来说,当赛车处于速度极限状态时,车手的心跳速度会超过每分钟170次,即使不是在转弯而是在长直道,也不会低于每分钟150次。尤其是到了最后的冲刺圈,像这种会因为0.1秒甚至更短的时间差决定成败的比赛,有统计车手的心跳最高值会冲破每分钟190次,也就是超过正常心跳极限的2倍还多。这种强度没有极好的身体素质、不经过长期训练根本达不到,大家不都说玩儿的就是心跳么,开过F1,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玩儿的就是心跳!”
不只是心脏强度,关于速度极限的追逐,对每个参与者来说同时也是一次挑战身体极限的冒险。“曾经有个朋友听说我玩儿F1,问我能不能带他上车玩几圈,当时我就无语了,他以为这是在大马路上飙车哪……如果是个没有经过任何赛车和身体强度训练的普通人,坐在F1驾仓体验比赛速度,一般最多坚持个六七圈,如果按阿隆索的速度也就八九分钟吧,人基本就休克了。因为普通人的身体素质根本没法承受赛车加速时的负荷,专业的术语叫身体负载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是雪邦赛道6号S形高速弯,车手在拐弯时仅脖子承受的横向加速度,就相当于被大概60斤的重物突然猛烈拽住脖子几秒钟,而在雪邦F1的全场比赛中,仅仅是这个6号S形高速弯,就要过56次。”
与自己玩的嘉年华
“虽然国内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喜欢F1,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F1兴趣培训,更多的是针对专业选手的培训。所以我选择了去德国学习赛车。”阎子铭说,他当时是在科隆Michael Schumacher kartcenter从基础开始学习的F1,“这家学校的校长是舒马赫的老爸,所以相当专业,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他们居然把F1搬进了教室里,吓了我一跳。”
记者在为阎子铭联络该学校的欧洲贵宾服务机构Unicivil负责人Maggie的协助下,通过邮件与该学校取得了联系,校方告诉记者,目前该学校主要的学生集中在欧美地区,从开办至今,接待过的中国学员只有十余人。由于学校是以让所有喜欢F1的人都能体验到真正的F1赛车感受为宗旨,所以在欧美非常受欢迎。学校的赛车都经过专业改装,任何身材的人都可以进行驾驶,但在尝试赛道前,学员要经过一定的身体强度训练。而且,由于是著名赛车手舒马赫父亲的学校,所以如果提前预约,在费用和档期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甚至能邀请舒马赫本人成为教练。但目前还没有中国学员成为舒马赫的“门生”。
Maggie告诉记者,目前Michael Schumacher kartcenter有6名中国学员是通过Unicivil进入的该学校,学习的费用不菲,基础课程也要10万人民币起步,所以报名的学员均为国内精英人士和富二代。“我们接触的学员都是非常喜爱F1的粉丝,有5人是集中在这两年申请的F1课程,这可能和中国F1文化时间较短有关。但无论如何,F1毕竟已经从专业的比赛成为一种文化的体验,相信它与中国人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就如同阎子铭所说:F1,是一场你和自己玩的嘉年华,无可取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