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降息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作者:任孟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9 21:57:00

摘要:降息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利率已经下降,但信心能否提振?
    现在,当银行漂亮的女职员手指在电脑键盘上飞舞几下之后告诉你,你的存款账户利息收益将要大幅下降,而你的住房贷款账户利息支付也将大幅下降的时候,你是喜是忧?相信中国大多数民众都可能遇到同样的问题。但问题的另一面却是,中国经济不断恶化的景况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糟糕许多。
    舆论此前一直在呼吁决策者高度重视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集中精力防止可怕的后果。
    我们看到,发改委高官最近已经坦承: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见底,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和蔓延,对中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11月份国内有些经济指标确实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特别是有些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的企业,甚至出现停产、半停产的状态。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就业,在某些地方确实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
    所以,这位官员把央行宣布存贷款降息108个基点,解释为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一部分,并强调出拳要重。有舆论则猜测他的话暗示了未来还会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
    也许是从美国金融危机中看到了危险和教训,当中国股市在兴致勃勃的4万亿元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宣布之后经济仍然呈现持续下挫的时候,官方意识到需要立即采取更多的行动。
    毫无疑问,只有更加尊重市场内在的逻辑规律,才有可能实现调控政策的最终目标。由此而言,108个基点的大幅降息,除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直接影响外,其中要义就在于影响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心理预期,通过提高市场参与方的投资信心,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降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当人们已经习惯于央行长期以来小幅快步的政策风格的时候,几乎无法理解政策力度的突然转变,但国内外经济运行的非常态势决定了央行必须出台非常之策加以应对。对于央行选择在经济运行情况尚未全面恶化的时候大幅度放松货币政策,试图提高政策前瞻性,对宏观经济未来的变化提前作出反应的举动,舆论和市场普遍视之为重大利好,并将其称作不大不小的“黑天鹅”事件。
    而之前有关降息传言的连连落空,则证明了货币政策的不可预测性。罕见的降息幅度必将对短期市场走势和长期经济运行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为股市注入流动性,带来较好的上涨预期,回应了市场的呼声:救股市就是救经济,保增长。
    可见五率齐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千呼万唤,顺应民意”的举措。
    当经济和通货紧缩判断成立后,大幅降息只是时间问题。如果说央行此前表现相对谨慎的话,那么现在央行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大幅降息不仅能体现决策层的坚定立场,提振市场信心,还能切实降低保增长的成本,增加启动内需的政策效率。从中央到地方,规模庞大的投资项目正在火速上马,这些资金除了少量预算内外财政资金投入外,其他融资的成本均取决于利率高低。
    另一方面,目前经济下滑的趋势下,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须的,但短期内期望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有困难,长期来看还要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复苏。
    大幅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未来出现经济过度下滑的可能性,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反面效果是使市场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更加恶劣,导致短期内规避风险的行为增加。
    意在重树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对国家经济信心的十年来最大幅度的降息行动能否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是否真会对银行板块、房地产板块和内需支撑的产业板块都有一个股价向上提振的助推作用,也为中国股市整体价值重心的上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支撑效果?
    无须讳言,尽管之前两个月内已有过三度降息,但是金融市场的投融资信心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从实体经济来看,商业银行继续加强信贷风险审核,工商企业的资金链条依然处于紧绷之中;而在资本市场上,短期的反弹行情总会被大量的抛盘压制,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进一步恶化了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
    由于各项维稳政策措施的现实效果在心理作用下会逐步递减,因此,市场信心是选择逐步恢复还是更加羸弱,当下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超预期的降息幅度如果能增加市场对于未来调控政策出台力度的想象空间,被心理因素所左右的金融市场,也许会相信“政策终于站到了市场的一边”,市场预期或将有所改善。而在现有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下,再辅以补充性的财政补贴、退税等政策,实体经济的下滑期可望缩短,A股市场的“冬季”或也有望早些结束。
    不过,放宽措施出台的频密度及力度,虽然均显示官方正履行其宏调出手要“快、重、准”的新策略。然而在严峻形势下,拯救经济政策仍应符合客观科学原则而不乱方寸。
    大幅降息背后其实透出了难以遏制的焦躁和不安。金融危机期间,机会收缩而风险加大,并非大肆放贷的机会。从长远角度来看,贷款规模的无序扩大,有可能为呆坏账埋下隐患,银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亦可能同步上升。且不论18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多少新增项目,巨额资金中有几成能落实,最值得密切注意的,还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真正服务于何处。
    但无论如何,只要经济增速的下滑和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会引致恶性失业和经济的大幅动荡,市场就不会继续向下。而此番“双降”进一步表明了管理层保护中小企业、稳定就业市场的决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预期。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都可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筑底,并等待乐观消息的不断出现从而刺激进一步的反弹。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