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生意、生意人的文化

作者:番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9 19:00:00

摘要:文化人的生意、生意人的文化

文化人的生意、生意人的文化

 

 一个人,两种身份,游刃有余,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台湾地区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的CEO何飞鹏就干了不少这样的事情。
    早年,他是台湾《工商时报》、《中国时报》的记者,算是打工仔;然后,又自己创业当老板,过去20年,从1987年创办《商业周刊》开始,到1995年再创办《PC HOME》杂志,同年合并商周、麦田、猫头鹰三家出版社成立城邦出版集团,创下无数业内纪录;2001年,与李嘉诚旗下TOM集团换股,整个城邦集团并入TOM,何飞鹏又从创业者变成职业经理人。
    去年,这位一辈子都在和新闻出版打交道的人,自己也出了一本书——《自慢》,成为2007年台湾地区最畅销的经管书,他也成了“知名畅销书作家”。用何的话说,“作为一个经营者、出版人、媒体人,忽然从幕后走到台前,走在路上会被认出来的情况,我始终无法适应”。这就是明星啊。
    原来,一个人可以有这样大的潜力,做好这么多的事情。《自慢》这本书,其实是何飞鹏工作、生活的心得。所谓“自慢”,就是教每个人都要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书里有不少有趣的故事,用讲故事的办法告诉读者他自己的体验。
    在何飞鹏独特的工作经历中,最让人感兴趣的事情还是,一个人如何可以“种几种花,得几种果”,如何得以在“多个目标”中权衡取舍,又都获得不错的成绩呢?
    如台湾《经理人月刊》的陈芳毓在给《自慢》写的序中所言:创业20年来,何飞鹏始终在“文人”和“商人”的角色间,小心保持平衡。他不喜被唤“CEO”或“董事长”,最爱的头衔是“总编辑”,那代表对他专业的尊重。
    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他是一个商人;在商人的圈子里,他是一个文人。
    两者矛盾吗?当然充满了矛盾,而何又是如何化解这种矛盾的呢?《自慢》中,他给了一个答案:平衡,但还是要取舍。如何管理一个创意产业?何飞鹏有一天发现:“那实在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我不再相信创意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这里面的矛盾是,出版行业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生产力是人,要让文化人有创意,就得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所谓够浪漫,才能够艺术。但是,文化后面加上一个“产业”后,就有所不同了。的确,有了好创意,才有好的市场价值;但是,不能让市场去等创意,创意也是要受约束、被管理的。
    一开始的时候,何飞鹏定义自己“骨子里是个文人”,自然不好勉强文人。讨厌有形的管理和刻板的制度,他打算打造一个尊重创意工作者、让创意能滋养蔓延的环境。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最后,何飞鹏发现,更长的时间未必能得到更好的创意,延迟也未必能提升工作质量。创意,实际只和人有关,找对了人,时间就不是问题;找错了人,再多的时间也是无奈。最后,“准时”和“守时”成了何飞鹏的严格要求。
    “热血记者变成了铁血老板。”结果,一下子整个流程都顺畅了。“创意不能管理,只能激发;但工作流程是实物,是现实的步骤,和创意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创意产业里,工作流程也要“去创意化”。
    在何飞鹏的经验中,给出的启示是,不管同时做多少事情,一码归一码,千万别搅在一起,分也分不清。实事求是,追根究底,搞清楚,才是做任何事情的要紧之处。
    当然,几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摆在你面前,你也能做到分清楚,搞明白;怕的就是两三件相关的事情混在一起,搞得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该左的时候右,该右的时候左,整个一个“糊涂账”。
    更有严重的情况,当眼前的事实和你的想象放在一起时,你有可能分不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结果是用观点代替事实,用教条的理论去给自然立法。
    相关的事情放在一起容易混淆,何飞鹏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事实和观点的杂糅,出现问题的例子则更多,有一些例子来自于投资领域。
    曾有一位国外的央行官员在谈到他的投资经历时如此表示:在我进入市场之前,我就知道许多传统金融理论在市场中根本不起作用,但是我却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市场对一条宏观信息未必会做出最理智的反应。在市场中,更为重要的是定位和情绪。
    对于这位央行官员来说,他最大的挑战是要搞清楚作为事实的价格如何,而不是总是拿自己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那套理论去演绎推算市场应该如何如何。你可能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去交易,但是很快你就会受到惩罚,市场早晚会打败你。
    分清楚事情的本质,不要搞混淆,在《自慢》中还有一例,那一章节,被何飞鹏叫做“照计划赚钱、照计划赔钱”。
    作为文化人,总有一些理想,希望实现一些价值,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如果出版一本书,可能在经营上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可能有亏损,但是这本书对于社会的价值却不小,用经济学的概念讲,叫做有“正的外部性”。
    该不该出这本书呢?很多书,我喜欢,我觉得有意义,但是市场可能不买账。怎么办?
    开始的时候,何飞鹏也是搞不明白,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思考”:没赚钱,但有意义,出吧。结果在真正做这件事的时候,还是一边想的是生意,一边想的是意义。结果搞得钱没有赚到,社会上对这本书的好评也不多。
    后来,何飞鹏搞明白了,当一件事有两个目标,价值的冲突、逻辑的混乱会让人无所适从,最终还是要把两件事情分开来思考:要么只谈生意,要么只谈意义。要把赔钱的事情,归到一本总账去,要有计划地赔钱,就像有计划地赚钱一样。
    混合思维要不得,这就是我在《自慢》中读到的一点东西,你当然能读到其他的东西。但是,请记住,读书的时候,也要搞清楚,有的书是帮你提高事业的,有的书是帮你改善生活的,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潜力,同时做好很多事情,重要的是分得清。《自慢》的第一节叫做“工作像蚂蚁,生活像蝴蝶”。可不是吗?还是一个道理,只有分得清,才能都精彩。
    鸡尾酒也许新鲜,但是最好的酒还是越醇越香。


    何飞鹏,1952年出生,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毕业。媒体创办人、编辑人、记者、文字工作者。
    何飞鹏拥有超过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更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也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
    何飞鹏是台湾著名的出版家,其创新多元的出版理念,常为出版界开启不同想象与崭新视野。其所带领的出版团队也时时掌握时代潮流与社会脉动,不断挑战自我,开创多种不同类型与主题的杂志与图书。
    何飞鹏所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