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整治荧屏黑嘴“投资专家”忙寻挂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06 21:55:0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继汪建中案进入审理阶段后,对中国股市黑嘴的监管再次掀起一轮高潮。日前,证监会携手广电总局着手规范广播电视证券节目,令观众拍手称快。《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如何让地方卫视切实落实要求成为今后监管的重中之重。
联手出击
“我得赶紧找一个挂靠的机构,要不就没法上节目了,我们还是很需要这个平台的。”经常以资深市场人士身份上节目的赵先生告诉记者。
“最近查得是比较紧了,开始问我是不是有从业资格,然后把资格证号都要去了。”经常上财经节目的证券分析师李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
日前,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切实加强广播电视证券节目管理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不得对具体证券或者证券相关产品的价格涨跌或者市场走势作出确定性判断。节目中须以显著、清晰的方式进行风险提示。
证监会下发《关于协同做好广播电视证券节目规范工作的通知》,严格禁止无证券投资咨询相关资格的机构和人员以“资深人士”、“荐股高手”、“投资专家”、“操盘手”、“荐股大赛”等名义或形式参与证券节目,对具体证券的价格走势、分析预测作出评论或者作出投资建议,变相招揽客户,非法从事证券业务,操纵证券价格。
一位地方卫星电视台证券节目人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格地进行节目嘉宾选择,管理层发文后就更加慎重了。不过他们好像不在管理层打压的范围内,他们除了单纯的股市研判外,还有一些宏观经济的分析。
眼花缭乱的节目
记者注意到,仅每日早间档就有近十家电视台有证券类节目播出。而在广告方面,以操盘手软件和金融终端软件居多。其中,广西电视台早间的《赢在开市前》节目以某一金融数据终端作为冠名,同时,请该公司7位操盘大师进行现场技术讲解,就其当日操盘的心得进行分析。
当记者致电相关软件客服时,他们表示,在电视台做节目已经很长时间,是公益性的荐股,不要求买软件。随后,就给记者发送了一个短信注册号码,可免费使用他们的一个软件。
此外,嘉宾的头衔颇为有趣,不同的节目处理方式也不同。其中,以所在公司和职务作介绍的并不多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节目会以此处理;其他地方台节目有的冠以“特邀嘉宾”,有的则直接以操盘高手的身份推出。
记者注意到,颁布的条例对节目内容的影响似乎不大。尽管广电总局规定不得对具体的证券或者证券相关产品的价格涨跌或者市场走势作出确定性判断,但是市场当天及第二天行情的预测均成为节目的重头。而哪个板块是未来收益的所在,哪个操盘手更厉害,哪只股票能够买无不成为电视节目和散户观众追逐的焦点。
更为大胆的是,尽管不得就个股进行具体投资建议,但大多数的证券节目还是会对观众短信提问的个股进行解答,一对一地完成与观众的互动,进行投资建议。
“其实我们做节目也是以追求活泼和好看为目的,如果都是中规中矩,都是一些宏观的说辞,观众肯定不爱看。比如一些民间操盘的高手,或者是市场中的草根明星,大家就很崇拜,请他过来讲讲,投资者是很期待的。现在管理层的要求出来了,只能是尽量按规矩做事。电视节目亦越来越难做了。”上述地方卫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监管多方位思考
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确实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广播电视证券节目开展非法证券活动,进行“抢帽子”交易操纵股票价格,诈骗投资者钱财,利用虚假夸大信息违规开展营销活动。
而个别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出现出租转让节目时段,对参与证券节目的机构和人员资格把关不严,节目内容存在片面、夸大、虚假内容,证券信息类产品广告以误导方式招揽客户的现象。
但是在业界人士看来,证券市场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监管问题。至于咨询服务业的问题,只是法律规范层面的问题。
“做股评,除了推荐股票,哄抬股价,一般不犯大错是不会追究责任的;而上市公司的问题,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对称是关系资本市场命脉的问题,监管层应从根本上考虑。”一位经常参加电视节目的券商分析师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在他看来,资本市场咨询方面的问题很多,证券电视节目的问题不仅限于投资者微观个体保护的层面,一些被邀请的高校专家一般也都不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他们也经常被请到电视台谈股市,而一些市场学者在节目中有关地产调控的言论已经影响到政策制定、舆论导向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对此,管理层再次进行规范则显得尤为必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