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谁建保障房成最大悬念

作者: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2 22:35:00

摘要:谁建保障房成最大悬念

谁建保障房成最大悬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北京报道

    “9000亿保障房是个大蛋糕,由谁来建目前还在等细则。我们正在想办法参与,但希望渺茫。”11月20日,京城开发商中加实业董事长梁晓华对本报记者表示:没关系很难办。
    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近两周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会同相关多部委主要负责人连续召开会议,商讨9000亿保障房落实情况,但直到记者截稿时并未有细则出台。不过,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政府财力有限,民营开发商完全有机会参与进来。”
    “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肯定是优质企业胜出。楼市回调下,那些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没饭吃很正常。”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对本报记者称。


楼市冬天越来越冷
    开发商苦等救市,在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出台、楼市也分到9000亿保障房之际,等来的却分明是冬天的寒风。
    据悉,年均3000亿的保障房投资,相当于2007年基本建设支出的60%,占比之高史无前例。“供大于求,房价会持续下跌。”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对本报记者表示。
    目前,京城四环房价已破万元。记者18日在位于东四环百子湾的金都心语看到,该楼盘正以10000元/平米的价格排号,全款则打9折。此外,新开发项目继续遇冷:原定于19日公开拍卖出让的通州新城首个入市地块,记者上午在拍卖现场却未见任何动静,事后得知因竞拍开发商不足3家已流拍。
    北京市产权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从11月20日到12月11日挂牌转让的14家开发商,其中不乏100%股权打包的。
    一直试图介入内地楼市的香港华人置业集团旗下爱美高地产项目部人员20日对本报记者称:“公司在积极关注股权转让情况,但会更谨慎。”
    事实上,相关政策的限制一直没有被放松: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18日明确表示,将继续严格执行二套房房贷政策。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近日更是破天荒地“劝导”开发商调价。
    既然商品房不好做,新入市的大量保障房会不会成为开发商活下去的救命稻草?记者拿到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北京保障房签约总量已超过商品房,为4805套。


谁建保障房悬而未决
    9000亿保障房入市的确是个大饭局,问题是谁能吃到多少并未明朗。
    11月20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保障房建设现场,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将收购部分符合条件的普通商品房,并将其转为保障房。顾云昌的分析是:9000亿保障房不排除财政收购市场房源速成,但为了加大投资力度刺激经济,主要还是新建。
    记者并未从上述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更多建设部会谈内容,但他强调,相关细则至少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才能见眉目。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明确告诉本报记者,该研究中心没参与这个政策研究,主要是由住房保障司在做。
    “政策是延续的,下一步会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浙珉19日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表示。张学勤对本报记者回答更为详细:建保障房原则上是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建设部定位监管,尽管中央会有财政支持,具体由各地政府操作,限于各地财政,肯定会拿出项目进行招拍挂,社会资本参与必不可少;但经济适用房不高于3%的企业利润会严格执行。
    据悉,地方政府通常将保障房开发任务通过招投标引来开发商。但仔细分析开发商身份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控制的国企和有国企背景的股份制开发商。
    11月18日上午,海淀区今年首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开发商是北京建工博海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其背后两个投资方北京建工集团和青岛博海投资公司是国企。
    业界普遍认为,像“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中的15家有建设业务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的开发商,肯定会在9000亿保障房大餐中饱餐。问题是,这一次蛋糕的确太大了,大到别的饭桌上只剩难以下咽的冷饭。这不得不让资金链紧张、不敢在下跌中开发商品房的众多民营开发商遐想无限。


民营开发商“生死两难”
    记者通过多方接触民营开发商了解到:他们一方面受当前楼市跌跌不休打击,纷纷不顾生死回吐项目,另一方面受困资金链紧张对新推商品房地块避而远之;一方面担心保障房分流购房人群行情继续恶化,另一面却又对大量上市的保障房项目实施几无所知。
    在此情况下,万科、绿地等多家开发商均对记者表示,目前还在关注,并没有具体参与保障房计划。规模稍小点的北京弘岩公司干脆称:“公司即使将来转行也不打算做保障房项目。”上述公司给出的理由是,经济适用房不高于3%的利润不划算,廉租房就更低了。
    有分析人士认为,开发商表态很多是在制造假象,一方面是麻痹竞争者,另一方面是在增加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利于增加利润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10年来拥入的开发商,尤其是资质欠佳的民企在本轮调整中会有半数面临“断粮”困境。
    尽管张学勤强调,利润3%的限制是为了不让开发商存在暴利,但梁晓华的解释显示这根本不是问题所在:企业完全可以做高成本,实质上可把利润做到10%-15%。杨少锋肯定了这一观点。
    利润并不是没保障,建好房子不愁卖,还有资金支持,还能树立企业品牌。到底什么原因挡住了开发商的热情?“没关系拿不到项目啊!”梁晓华的感叹也正是民营开发商两难的痛处。
    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副主任叶向中表示,评标小组会从资金、施工质量、登记证书、规划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单这些就会让众多开发商没饭吃。
    顾云昌称,全国4万家开发商,活得好的一定是优质企业。“会有责任心强的开发商积极参与的。”张学勤表示,各地政府会全力支持多方参与。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公培佳
公培佳

《华夏时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华夏时报网常务副总编辑,分管宏观新闻、新媒体、网络,多年任报纸头版头条主编、高级记者,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收藏趋势。曾任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2012年-2016年连续5年任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初选评委,2017年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关注 私信

TA的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