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湖南治水新思路

作者:李雍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23 22:05:16

摘要:湖南治水新思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雍君 湖南报道

   7月20日8时,三峡建成以来长江最大洪峰通过大坝,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向下奔袭。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面对汹涌而来的长江洪峰,湖南省早就做好了准备,一是长江上游三峡工程的成功阻截赢取了时间;一是湖南自今年4月入讯以来,已遭遇了7轮12次大降雨,在应对策略上已成熟。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湖南这7轮暴雨险情都是湖南境内降雨所致,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迎战上游来的长江洪峰。
    值得庆幸的,7月15日以后,湖南未发生太大的降雨,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目前水位相对平稳。这和随即而来的长江洪峰形成了难得的错峰。但需要警惕的是,今年湖南雨情长,湖区前期已涨水多时,一些堤段长期浸泡,防洪能力客观上或有所减弱。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志祥7月23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1998年强降雨横跨整个7月,今年则提前到来,避开了随后的长江洪峰;雨带的分布也比1998年的有利,从横跨长江中下游全流域变成了斜向偏北分布。”
关键点:错峰
    湖南号称“三湘四水”,境内有湘、资、沅、澧四条重要河流和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
    洞庭湖,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七水入而只有城陵矶一口出,因此通常长江入湖和四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是防洪的关键。
    若能错峰,洞庭湖就能起到“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1998年那样的“江湖并涨”,就易泛滥成灾。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入讯以来,湖南已遭遇了7轮12次大的降雨过程,具有雨期长、强度大、覆盖广、灾害损失重的特点。雨情、汛情之猛,近年少见。
    6月19日8时,湖南迎来入汛以来的第五轮洪水灾害。暴雨自西北向东南横扫全省大部分地区。全省平均降雨70毫米,湘、资、沅、澧、湖区平均降雨分别为76、56、71、43、82毫米。
    7月9日第七轮暴雨过后,尤其是7月15日之后到现在的一个多星期里,湖南基本没有出现大的降雨;另一边,由于长江上游三峡工程的阻截,长江洪峰20日才通过大坝,继而影响到洞庭湖。
    从时间点看,错峰已经形成。
    “今年长江降雨在重庆以上部分更加集中,使得湖南得以充分准备。”潘志祥称。
治水新思路
    客观条件上形成错峰后,人为上的抗洪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近段时间,河南的许多镇都在召集村干部开会,目的只有一个,如何预警。有的镇宣布防汛责任制后,还为一些村干部配发了铜锣和喇叭,以便随时叫醒村民。
    记者了解到,连续遭遇1996年、1998年的洪水灾害后,湖南逐步形成了治水的新思路:尊重自然、提前演练、主动避险、责任到人。
    潘志祥介绍,近些年,湖南在气象预报和灾难应对上投入成倍增大,如仅普勒雷达工程就投了几个亿;另外,从5年前开始建设中小尺度监测网,对山洪易发点实施监测,全省目前建了2300多个,基本深入到了乡镇一级,每小时可以传送一次资料。
    山洪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极大。摸底得知,湖南全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涉及的96个县市区、1611个乡镇、17351个村,直接受威胁人口590多万。防治山洪地质灾害,减少群死群伤成为湖南防汛的重点。
    2007年开始,湖南省主要领导连续3年亲自召集各级市县负责人和防汛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预防座谈会并展开演练。
    今年4月,湖南在网上公布了各级防汛责任人名单。记者注意到,每个城市市长基本都是所在城市的防汛第一责任人,主管副市长、水利局长是所在城市的堤垸、水库等重要水利设施的行政责任人,水利局总工基本上都担任上述设施的技术责任人。
    与此同时,湖南在国家支持下大力加强了防洪领域的投资建设。集城市观光、市民休闲、道路交通和城市防洪功能四位于一体的防洪堤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越修越长。
    据悉,1998年洪水后,湖南更加重视遵循自然规律,在洞庭湖区开展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在西官、澧南、围堤湖3个蓄洪垸分别建设了进退洪闸。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