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滑趋势初显雏形宏观政策松动存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盛夏之际,中国经济环比一丝凉意。不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表示,二季度发展速度比一季度回落,除了基数的原因,主要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7月15日,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宏观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又一组高增长低通胀的亮丽数据。
不过,从更能反映趋势变化的一些数据特别是6月份环比数据来看,宏观经济前景则不乐观。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10.3%,季调后环比折年率8.4%,均远低于一季度。
而且,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25.5%,低于1至5月的25.9%,6月份单月增速更低。同时,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13.7%,大幅低于5月份的18.9%。分行业来看,钢铁、水泥、化工及交通运输设备的工业生产增长显著下滑。
很多机构据此判断,经济增长动量减弱的趋势已经确立,在今年下半年甚至2011年,经济增速可能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下滑趋势确立
钢铁企业首先感受到了经济放缓的压力,钢铁贸易商孙久财近来日子非常不好过。他告诉记者,4月以来钢价回调,去年年底以来钢价上涨赚的钱基本上又都赔了进去。作为贸易商他所在的公司已经从一家钢厂的协议户中退出,“不退出,钢厂就一直给我们供货,眼下没有需求,我们销售不出去,只有退出。”孙久财很无奈。
事实上,孙久财的遭遇并非个案,北京兰格钢铁网信息总监徐向春告诉记者,近期经济增速放缓担忧下,钢材需求和钢价都开始下滑,多数贸易商已经把上一轮钢价上涨中的获利赔了进去,近期上游的钢厂也开始亏损,新一轮的钢厂减产已经开始。孙久财则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唐山地区钢厂开工率已经降到了70%左右。
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反映的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从统计数据看,工业增速二季度出现大幅下滑,工业增速均值从一季度的19.4%下降到16%左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最为显著,接近15个百分点,反映了汽车生产在二季度的大幅放缓,同时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72%下降到了二季度的29%;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推算,电力、钢铁、建材行业同比增速也在二季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钢铁行业增速从一季度约20%下降到约14.6%。
被认为更能真实反映工业增长的用电量增速6月份也出现显著下降。国家能源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14%,增速比5月份大幅下降6.66个百分点,电力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重工业用电量冲高回落是重要原因,实际上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幅回落已经达到8.89个百分点。
不少分析人士对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担心,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欧洲债务危机、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调控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中金公司报告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回落到8.8%。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10年三四季度GDP增速将持续放缓,预计将分别降至9%和8%。
政策松动在即?
虽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二季度经济增速的回落与基数有关,也是宏观调控所期望达到的一个回落,但是担心经济增速下滑之声仍是不绝于耳。经济增速下滑之下,前期的调控政策会否因为忌惮经济增速继续下滑而放松,甚至进一步出台刺激政策备受关注。
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政策再紧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大。”在外需增长超预期,经济面临过热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加速政策退出,促进经济正常化。
从二季度的形势看,这一目标基本实现。李慧勇分析,经济正常化为政策的灵活应对打开的空间,预计下半年政策将按照既定的节奏实施,由于上半年信贷、投资等控制得较好,下半年信贷、投资条件将相对宽松,这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金报告也分析,紧缩政策不会加码,但眼前就大幅放松,或者推出“二次刺激”的可能性更低。政府有待进一步观察经济走势,最早到四季度有可能调整。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并不排除担心经济增速下滑从而中央出台新的调控政策,近期中央宏观政策往往做出超出市场预期的选择。事实上,1月份在市场预期并不强烈时,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在市场纷纷预期央行加息窗口打开时,选择不加息,都体现了调控的艺术性,也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6月下旬以来,中央高层密集调研,深入企业了解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则被理解为,高层对经济减速的担心。近期的一些迹象更让敏感人士感到,或许中央已经开始对经济减速采取行动。
上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高调召开,并且推出系列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多少也超出市场预期,甚至被理解为缩小版的刺激计划。6月份财政数据显示,财政存款相比前两个月开始减少,而支出在扩大,同时上半年一直沉寂的地方债6月18日正式启动,并将在今年三季度加快发行。据此判断,兴业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董先安分析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出现调整并非不可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