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中国制造业不能不转型
粗放的中国制造业不能不转型是老生常谈,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转型的话虽然可以做大,但是难以做强,企业可以做快但是难于做久。经不起风浪,经不起贸易摩擦、银根紧缩的风暴。
另外,不转型的企业利润薄,不能涨工资,员工不加薪,物价年年涨,赔本赚吆喝,老板也活不了,不转型贸易摩擦多。
所以,不转型,中国造产品美国印钞票,中国人流汗干活,美国人流汗玩游。当前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过50%,汽车电子很多技术我们完全不能掌握,比如一个电喷就被世界三大家垄断了,他们掐着我们的脖子折腾我们,轿车要用电喷,他一定要让我们送车到外面去,一定要半年以上,几十万欧元,因为他知道你自己做不出来。所以这样的国家还叫创新型国家吗?如果不转型只有区区那么一点钱,我们技术怎么积累,怎么样把国家的技术提升?
还有贴牌生产,我认为就是人家吃米我们吃糠,为人宰牛人家吃肉我们啃骨头,贾庆林主席说他在温州考察了,温州有一个鞋厂,同样的鞋都在北京卖,打自己的品牌只卖700块钱,可是意大利品牌在北京卖1800元,所以贴牌生产太可怜了,中国制造业在忍受压榨,所以我们说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制造业转型,大方向很正确。减少顺差;提高工资水平,强化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加强环境保护,为了青山绿水,为了子孙万代;放开价格,土地高价、资本高价,是为了节约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的,这一系列的调控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调整结构,产品升级,这些都对。可是就在正确的方向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方向正确,政策不当,不利于制造业的转型,首先是压顺差,当前出口降了30%左右,引发了多少社会动荡的隐患。重庆火车站每天回去4000多民工,还有那么多的汽车站,还有那么多民工骑摩托车回去。这个震荡多厉害,中国有多少中国可以卖,有多少高新技术可以卖,所以还得卖较长时期的廉价劳动力,还要看人家买不买你的。
我们说要刺激内需,不找老外找老乡,老乡又可以支撑我们多少。看看中国的8000万股民,据有的经济学家算,每个人财富缩水24万元,还有一个说法是38万元,一个股民家庭财富已经缩水了24万到38万,还敢消费吗?打算买第二套房,第二个车都不敢买了。8000万的股民家庭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我们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不敢消费了。另据官方统计,20%的中小企业亏损,中小企业也是消费的主力军,力帆1992年创办的时候只有9个人,只有一辆车,随着我们的发展,不到十年我们买了一百多辆车。现在8000万的股民家庭,中小企业都不敢消费了,所以眼下要指望起动内需很难,所以政府要把钱拼命砸来启动内需。
几天前周小川行长讲,也许要用人民币贬值启动我们的出口,保持出口稳定增长。这非常好,当然我们的措施肯定会遭到人家的非议,不用管他。我们走自己的路,让美国人唠叨去。
当前保增长、保就业是非常紧迫的问题,一定要用新的政策把制造业恢复起来,我建议凡是按人头收费的应该改成按消费收费。曾经有个知名制造家讲过,干制造业80000人一年赚两个亿,干房地产80人挣两个亿,干金融投资8个人挣两个亿,现在制造业都在问哪个行业用人少,这不是转型,这是转行,这样的话干制造业的信心会下降。所以我呼吁咱们的社保不应该按人头来交,应该按销售收入来搞社保。行业就不会因人多人少而显示公平,才会鼓励人们不放弃、不抛弃就业率高的制造业,才可能思考怎么转型。
第二,方向正确了,力度过大,幅度过快也难于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90%以上的企业是粗放型的。你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那么容易吗,制造业的利润就是3%到5%。我们制定很多政策都是按照人均GDP 2万元甚至4万元来考虑,日本、韩国制造业开始也是粗放的,转型花了他们20年,我们总是希望几年之后就转过来,办不到。
对一个制造企业来讲,每年贷款利息是12%,员工工资升10%,出口退税降3%。人民币汇率升7%,没有哪个制造企业能受得了这个负担,过强的力度我们难以消化。包括中央文件都讲,改革的力度要和社会可以承受的力度相匹配,当前的问题是,发展速度和企业承受的程度不相匹配,欲速不达,这是祖训,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乌托邦。
就像中国的货车运输不违法就活不下去,只有靠超载才能活得下去,一个国家一个行业要违法才能生存,这个政策是不是有问题啊,这个速度是不是太快了。或许只有把咱们消费者的消费全部降低一半,消费的时间可以延长一倍,咱们的货车司机才能生活,货车行业才能生存。
第三,环保要求也过高过快,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人均2000元,可是摩托车要求达到国Ⅲ,比欧洲国家的水平还要高。从2005年起欧Ⅱ,摩托车要提高200多元的成本,把这个成本转嫁到中国最穷的农民身上。现在搞国Ⅲ,又让农民掏8000元,这很难办到。企业应和环保要求肯定也是在走过场,安装环保设备,车的马力就降低了,农村买了以后把设备都拆了。这样过高、过快的要求都导致社会上大家在做假。使太多的良好的愿望和实际条件不结合。
现在使我们想起了小平,他在政策上伟大,在方法上英明,他提倡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靠渐进式的改革,所以我觉得转型方向正确,转型必须渐进。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