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薄的《意见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6月29日,中国欧盟商会携罗兰·贝格公司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10》报告,这其实是一份2004年起每年都会发布的《意见书》。
与去年厚厚的一本相比,今年的明显“瘦身”,31页的内容,相对于去年整整减少了10页。报告显示,在华欧洲企业在中国的经营面临五大监管障碍是:自由裁量式执法;登记程序;知识产权保护;签证和工作许可证审批;地方对国家标准的执行。但是记者通过对比去年的报告发现,欧盟在华企业反映的这些问题不过都是些几年前的老生常谈罢了。
那么欧盟在华企业们是否因为这些“改也改不掉”的“老毛病”而放弃中国市场呢?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报告显示40%的受访公司认为未来两年中国对外企的管制政策将更加严苛,但是将近80%的受访欧洲企业却对中国的发展前景表示乐观,而在去年这个数字仅为65%。
“在华欧洲企业对中国怀有‘双重情绪’,一方面对中国的监管环境有所不满,但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市场是有增长空间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戴杰说。
一份变薄的报告,显示的并非是欧盟企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完全认可,而是中国在这些欧盟企业的全球经营战略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得这些欧盟企业在本土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欧洲委员会统计,到今年,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赤字“超标”。几个月来,欧元区的失业率也在小幅上升,5月欧元区失业率上升到10%。欧洲各国的失业问题均较为严重。据经合组织6月26日公布的报告,希腊失业率将从今年的12.1%上升到14.3%。而西班牙失业率已接近20%,如果财政进一步紧缩,失业率还会继续攀升。
“美国一感冒,欧洲就发烧,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就已经很大了,何况这次希腊债务危机是在欧元区发生的,对欧洲的经济、金融影响不言而喻。”史彼克医疗(德国)中国区总经理彼特对本报记者说,“所以这段时间公司都有向中国内地扩大发展的打算。”
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已经意识到中国对他们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中国市场将为欧盟企业的发展提供巨大潜力。
中国欧盟商会今年的调查报告显示,39%欧洲公司表示,它们认为未来两年中国的监管环境会恶化,只有10%预计会改善。戴杰表示,欧洲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但如果经营环境变得更加艰难,它们也有可能决定收缩在中国的业务。但是,这样的表态显然又是一种无奈的“警告”。因为很快戴杰又不得不承认“在华欧洲企业现在是不能离开中国的,未来还会继续投资中国”。
类似的并非欧盟一家。今年以来,中国美国商会、华南美国商会也多次发布类似调查,指责“中国投资环境恶化”,威胁“收缩在华业务”。有人分析说,这本质上是施压中国政府继续赋予其“超国民待遇”,从而赚得超额利润。在华西方商会之所以频频发出威胁,并不是真的想离开中国市场,而是希望通过软硬兼施来获得更多的“福利”。
“目前欧盟企业能够拿出哪些条件作为交换,迫使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做出更多的让步呢?”显然,新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戴杰并没有做好准备回答德国一家媒体记者的“刁钻”提问。沉思片刻,戴杰表示中国欧盟商会从不希望与中国政府站在对立面上,“要么答应我们的条件,要么退出中国市场——我们从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因此,他在会上反复强调说,在华欧洲企业现在是不能离开中国的,不但如此,并且未来还会继续投资中国。这点在商会今年的报告中也得到了充分显示。96%的受访企业认为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是他们全球战略中一个重要或更重要的市场,更有64%的企业将中国选为他们“首选的三个投资目的地”。
在欧盟各国本土市场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欧盟企业看重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各家企业对中国的增长潜力所持的乐观态度还体现在他们的下述计划上:增加在华投资;强化位于中国本土的员工队伍;以及进一步建立研发中心,以扩展其中国本土价值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