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盘剥 私募阳光被迫转地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北京报道
阳光私募急速发展之际,信托账户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截至6月30日,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阳光私募产品累计发行243个,其中结构化产品94个,非结构化产品149个。在行业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存量账户越来越少,导致价格高企,如此一来激增了中间商的寻租空间。
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向记者感慨:“现在发行私募产品不仅信托公司条件苛刻,还要分1%的管理费给银行,额外给银行营销经理1%的激励费,本来市场行情就低迷,现在阳光私募还真不好做。”
2009年7月宣布暂停信托公司以信托合同到交易所开户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成本陡然上升,“一些私募选择接受这个现实,就背负了极大的业绩压力,而另一些则被迫转回地下。”上述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
发行规模“强制”奔亿元
2009年7月证监会突然关闭信托渠道,使得近几年急速发展的阳光私募遭受最大挫折。停发账户直接导致阳光私募产品发行数量骤降。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证券投资的集合类信托产品去年6月份时,发行数量高达86只,但7月份骤降至34只,10月份就只有17只。
近一年来,阳光私募新产品的发行只能依靠存量账户,这导致私募产品发行成本突然上升。
“虽然不至于像外界说的要四五百万那么夸张,但一个信托账户叫价两三百万却是十分正常的。”上海一家私募基金总经理向记者透露,要想使用现今信托公司手中留存的账户发行新产品,必须“答应”信托公司提出的苛刻条件。
事实上,信托公司并不会直接向私募基金索要过百万的账户转让费,但是会通过要求扩大信托产品发行规模来增加账户的“价值”。信托公司的收益来源于产品的管理费,比较常见的按1%-1.5%的比例收取。在证券投资账户暂停开设之前,3000万或者5000万的规模都可以获得信托公司的账户来发行设立,有些阳光私募产品的规模甚至不足2000万。
“现在规模不达七八千万甚至一亿,根本难以获得信托公司的账户,因为信托公司要求每年的管理费达100万,甚至更高。”深圳一家私募经理向记者表示,如今发行新产品的门槛越来越高,对有业绩履历、规模能达到要求的私募还好说,但对一些想从地下转为阳光的草根私募就很困难。
阳光无望
被迫地下
让阳光私募无奈的不仅是信托公司的苛刻要求,还有银行方面的“压榨”。
一位北京私募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阳光私募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发行产品因为借助银行渠道,不仅要给银行1%的认购费,还要额外给银行营销经理1%的激励费,本来市场行情就低迷,很多私募的压力都不小。”
据记者了解,虽然银行营销人员的激励费在证券信托账户停发之前就有,但之后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1%的额度在业内算很高的,不太常见,多数私募基金也不接受,但2‰或者4‰的额外营销费却屡见不鲜。
上述私募人士很担心过度的中间费用会给私募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接受信托公司昂贵的账户及管理费,银行方面又要收取不少杂费,很容易引起行业的畸形发展。一些私募人士为发行产品不顾一切,被迫接受各种苛刻条件,各种费用累加起来使得私募产品发行的成本陡然上升,就会给经理人带来非常大的投资压力。”该人士说。
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接受这些苛刻条件的阳光私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所以不愿接受的不少私募人士已经放弃“阳光化”的意图,维持地下私募的生存状态,这就阻碍了私募阳光化的发展。
上海鸿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逸就是努力寻求阳光化突破却无奈受阻的一位。
近几个月,张云逸一直在联系各地的信托公司,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信托账户来发行新产品。但问了好几家,对方的答复都是发行规模需要1亿以上,且要缴纳200万-300万不等的账户费。面对重开账户的遥遥无期,张云逸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只能不断加大营销力度,努力让规模达到信托公司的要求,这样就会好一点。”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账户停发无疑给阳光私募的快速发展设置了阻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阳光私募的入行门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