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融通百亿元基金经理因“休产假”卸任,机构资金已大规模撤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青 见习记者 栗鹏菲 北京报道
公募行业一则常规人事变动公告,意外引发市场强烈反响。融通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曾掌管超百亿规模的明星基金经理范琨因产假暂离岗位,其管理的四只基金产品已全数移交新任管理者。因与行业常规的“增聘共管”模式形成显著差异,此次人事变动被一些市场观点解读为“实质性离职”。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范琨管理规模较峰值缩水超六成,部分产品更是遭遇机构全额赎回。这场由个人离任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将公募行业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问题再次推向台前。
“休产假式卸任”打破行业惯例
范琨的离任路径与行业通行操作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9月,华夏基金刘平休产假时增聘屠环宇共管,产假结束后恢复独立管理;2022年3月,工银瑞信赵蓓休假期间由谭冬寒协同管理,返岗后继续执掌基金。即便是融通基金自身,2022年何博休产假时也采取增聘共管模式,未触发基金经理卸任程序。
反观范琨案例,早在2024年9月起,其管理的四只基金已陆续增聘刘安坤、李文海等基金经理共管,至2025年4月公告离任时直接清仓式卸任。某公募合规负责人指出:“基金经理卸任需向监管部门履行重大事项变更备案,这标志着法律关系的正式终止。除非合同另有约定,重新履职需启动完整聘任流程,实践中极难实现。”
对于卸任背后的深层原因,业内存在多种解读。某第三方基金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范琨以高换手率、灵活调仓著称,其代表作融通内需驱动混合换手率曾高达700%以上,且鲜少进行大规模减仓操作。值得注意的是,高强度交易策略对精力要求极高,除生育因素外,不排除健康管理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范琨的职业生涯堪称“实力派”范本。公开资料显示,范琨是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具有12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具有基金从业资格。2012年7月加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化工行业研究员、周期行业研究组组长、研究部副总监、研究部总经理。上述业内人士也评价范琨,属于业内少有的颜值与才能同在的基金经理。
融通基金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公司一直采用“两阶段培养制”:第一阶段通过公共组合培养研究员的大局观,第二阶段以投资体系六要素框架推动基金经理完善自洽的投资逻辑。融通基金表示:“范琨是这套体系培养出的标杆,她的经验传承也将为投研团队持续赋能。”
机构用脚投票导致规模塌方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略有残酷。范琨的基金引入其他基金经理共管后,犹如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机构资金连锁撤离。融通内需驱动混合的机构持有份额从2024年上半年73.86%,年底断崖式跌至38.38%;融通慧心混合更在2024年年底遭遇机构全额赎回。
“机构资金看重策略稳定性,范琨的价值与趋势平衡术难以复制,后继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二次赎回。”业内人士指出,范琨管理的产品机构占比普遍超过七成,其投资框架与机构资金的风险偏好深度绑定,“接任者刘安坤、李文海虽具研究功底,但公开业绩曲线尚未经受完整牛熊周期检验,机构需要重新评估策略延续性”。
面对机构撤离潮,融通基金强调正在构建多层次投研梯队:以从业20年以上的专家型基金经理为核心,中生代力量为中坚,并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委员会整合跨部门资源。公司每周召开配置讨论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投资决策。
治理层动荡:五年三换帅的连锁反应
不止于此,范琨离任恰逢公司治理层动荡期,形成双重冲击。2024年4月,总经理张帆离职,由副总经理商小虎接任,这是融通基金五年内第三次高层变动。尽管商小虎曾于2015—2017年担任投资总监,但面对投研人才流失、规模增长乏力及股债业务失衡等挑战,其“二度履新”的治理成效仍待观察。
这种治理层动荡与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形成共振效应。“当明星基金经理成为业绩遮羞布,任何人事变动都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业内人士指出,融通基金困境暴露行业通病:多数中小机构尚未构建真正的投研平台,过度依赖个人IP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
对此,融通基金表示,未来将持续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为导向,努力为持有人创造长期合意、可预期、可持续的投资收益。
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信任重建仍需时间。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百亿基金经理频频离任背后,是基金行业的加速“去明星化”现象。然而在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之后,基金的后续管理问题更让投资者关注。毕竟明星基金经理卸下了受托责任,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