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六大民营连锁药房2024年财报观察:增长“降温”,盈利“遇阻”,行业在困境中谋变

作者:杨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5-08 17:12:12

摘要:2024年的连锁药房行业,像一场突然减速的马拉松,从前几年“万店时代”的扩张狂欢猝然进入增长放缓、盈利下滑的新阶段。翻开老百姓、益丰、大参林等六家民营连锁上市药房的最新财报,就像打开一本行业生存手册:有人咬牙坚持,有人掉队喘息,还有人摸索出新赛道继续领跑。

六大民营连锁药房2024年财报观察:增长“降温”,盈利“遇阻”,行业在困境中谋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2024年的连锁药房行业,像一场突然减速的马拉松,从前几年“万店时代”的扩张狂欢猝然进入增长放缓、盈利下滑的新阶段。翻开老百姓、益丰、大参林等六家民营连锁上市药房的最新财报,就像打开一本行业生存手册:有人咬牙坚持,有人掉队喘息,还有人摸索出新赛道继续领跑。

过去一年,六大民营连锁药房营收同比涨幅均未超过10%,最高涨幅仅为8.01%,而过去2022、2023年等年份营收涨幅大多超10%,甚至有不少超过20%。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情况更为严峻,仅益丰药房“一枝独秀”实现增长,其余五家均出现不同幅度下滑。

一位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感慨:“以前总想着开多少店,现在每天琢磨怎么让现有门店多活五年。”这种转变背后,无疑折射出行业增长踩了刹车,盈利变得更难了的现状,整个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昔日“高歌猛进”,如今“压力山大”

随着医保政策收紧、线上冲击加剧、消费者捂紧了钱包,2024年六大民营连锁药房的成绩单令人唏嘘不已。

图片 2.png

益丰药房算是连锁药房里面的“幸运儿”,2024年实现营收240.62亿元,还保持着8.26%的净利增长,守住了15亿元净利润,成为唯一“既长个子又长肉”的选手,在行业“寒冬”闯出了一条路。财报显示这得益于它优化门店布局、调整商品结构,还降本增效,所以在行业不景气时稳住了阵脚。

再看大参林,虽说过去一年拿下了“营收冠军”264.97亿元,可净利润下降超20%,规模上去了,净利润却缩水两成多。还有曾经的老牌选手老百姓,虽然销售额守住223.57亿元的规模,利润却近乎腰斩。

最令人唏嘘的是区域型选手。漱玉平民全年亏损近2亿元,健之佳利润暴跌约七成,就连深耕西南地区多年的一心堂,利润也缩水到不足1.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小连锁的集体焦虑:规模拼不过头部,特色服务又没跟上,卡在中间最煎熬。

中康科技药店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Q3全国关闭的药店总数量达9545家,前三季度关闭的药店总数为25114家,并且闭店数呈递增状态。全国新开门店数呈递减状态,从Q1的1.6万家下降至Q3的1.2万家。

作为连锁药房的“基本盘”,门店数量一直是各家扩张的重要数据,六大连锁药房更是争相进入“万店时代”,但进入2024年,闭店、销售额下滑成为新开药店挣脱不开的阴影,行业里开始流传新生存法则:以前比谁开店快,现在看谁关店少,曾经疯狂跑马圈地的时代,终究放慢了脚步。

图片 3.png

从财报显示的数据来看,各大连锁民营药房门店数量仍然在增长中,其中大参林扩张最猛,净增2479家门店,21个省份都有它的身影,老百姓净增1703家门店,门店总数也不少,一心堂净增1273家门店,在云南那可是“遍地开花”,漱玉平民净增1698家门店,门店数量涨得快,益丰净增1434家门店,健之佳自建、收购门店410家,门店总数达到5501家。

在经历了过去近十年的扩张之后,面对陡然变化的局面,管理能不能跟上?运营成本会不会“飙升”?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跟没跟上?都成了接下来拷问各家连锁药房管理者的关键问题。

行业遇“寒流”:政策、竞争、需求“三座大山”

2024年,整个行业就像遭遇了一场“倒春寒”,政策、竞争、消费需求的变化,就像“三座大山”压得药房们喘不过气来。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市场竞争维度看,行业扩张加速致门店密度大幅提升,各药房在区域市场内竞争白热化,价格战、促销战频繁上演,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新兴线上药店凭借便捷性、价格优势分流大量客源,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政策环境层面,医保控费政策持续收紧,药品价格谈判、集采常态化等举措使药品进货成本与销售价格双重承压,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且医保监管加强,对药店合规经营提出更高要求,违规成本增加;成本费用方面,房租、人力等运营成本不断攀升,药品采购成本受市场波动、供应链稳定性等因素影响,部分药品采购价上升,同时为应对竞争,在营销推广、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投入增加,导致费用居高不下。

袁帅同样提到,在消费需求层面,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但消费趋于理性,对药品价格敏感度提高,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产品,且消费渠道多元化使药店客流量减少,同时药品需求结构变化,慢性病用药等高毛利产品增长放缓,影响整体业绩;供应链环节,部分药品供应不稳定,受原材料短缺、生产厂家产能调整等因素影响,出现缺货、断货情况,影响销售,且供应链协同效率不高,物流配送、库存管理等成本增加。

药房老板们的焦虑清单上,永远有这三道坎:

医保监管像紧箍咒——全国统一的药店比价系统上线,药品追溯码大力推行,利润空间被越压越薄,现在卖药得像做数学题,既要合规还得算得过账。

消费降级来得太猛——往年贡献利润的保健品、医疗器械,今年销售额直接跳水两成。老百姓们开始精打细算,连感冒药都要比价3—5个平台。

旧模式后遗症爆发——疯狂并购留下的商誉地雷开始显露,过往累积商誉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各家财报中频频提到的关键词来看,数智化转型和业务结构优化成了“香饽饽”,大家都在琢磨怎么用好数字化这个“利器”,把门店管理得更精细、供应链搞得更高效、顾客服务得更贴心,同时把那些利润高的非药品类商品多摆上点,把药品采购成本再降降,争取把利润“捡回来”。

多元化业务也成了各家连锁药房下一步的战略重心之一,像卖健康食品、美妆产品,或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之类的。线上线下融合更是“大势所趋”,这可不是简单地在网上接个单、送个货,而是要把线上线下的销售、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打通、整合,让顾客能随时随地买到药、享受到服务,但这过程可不简单,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去摸索、去改造。

六大连锁药房的2024年,过得确实有点“煎熬”,但它们也在努力“破局”。未来,谁能更好地理解政策、应对竞争、抓住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在这场行业“变革战”中打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