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正文

巨头密集布局新技术路线!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BC已经完全可以在行业里大规模推广

作者:李佳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30 10:33:17

摘要:光伏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格局持续重塑。

巨头密集布局新技术路线!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BC已经完全可以在行业里大规模推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光伏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格局持续重塑。

过去两年,BC技术持续发力,不断刷新晶硅单结效率世界纪录,最新效率达到了27.81%,同时,量产BC电池效率高于TOPCon1.6%,效率差距与前两轮技术迭代几乎相当。

根据近期披露的全球首份BC技术《白皮书》保守预测,从2025年起,BC组件的市场占比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其市占率将达到62%。

隆基绿能总裁、创始人李振国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BC技术成熟比重约能达到80%左右的水平,后面还会有一些优化空间,但是大的堵点和卡点问题已经没有了,已经完全可以真正地在行业里大规模推广。”

未来成本将比TOPCon还低

2017年前,铝背场电池多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PERC电池技术量产平均效率达到21%,比铝背场电池高出2%后,迅速在2018年取代铝背场电池,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到了2024年,TOPCon凭借1.6个百分点效率优势加速市场渗透,市占率提升至80%以上,完成了对PERC的技术迭代。与此同时,BC技术异军突起,最新效率达到了27.81%。

据了解,BC电池(背接触)是通过全背交叉电极技术,将电池的正负电极全部集成于背面,彻底消除了传统电池正面的栅线遮挡,最大化光吸收面积,从光学和电学的方向全面提升电池转换效率,逼近晶硅电池效率极限。因此,被业界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终极形态。

尽管BC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BC技术应用局限于一些小众领域,主要原因是传统BC电池成本高昂,且随着其他高效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BC技术没有与其他电池技术拉开明显的效率差距。

但近年来,BC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BC电池组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量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为其快速进入大规模量产提供了技术和市场基础。

记者关注到,近期,两大BC巨头隆基绿能(601012.SH)、爱旭股份(600732.SH)联合多方发布的《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显示,得益于BC量产化的快速推动,规模效应初现,设备、材料等成本投入与TOPCon差距快速缩小,并随着主流企业制造良率提升到98%以上,效率突破27%,当前BC的制造成本与TOPCon相比差异已经控制在5分/W,未来BC技术仍可以通过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规模效应和技术工艺进步三个方面实现快速的成本下降,预计未来一年量产BC成本将与TOPCon平齐,甚至低于TOPCon。

对于成本,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BC电池未来成本一定比TOPCon还低。为什么低呢?他解释,是因为金属化背面非银金属化的应用,五年之内,可能光伏电池就不能用银了,这是一个趋势,无银化技术在BC上面非常合适,在Topcon当中相对困难。

“BC技术将推动光伏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太阳能发电分会执行会长吴金华公开表示。

巨头密集布局BC技术

记者发现,当前,BC技术投入已经作为各光伏制造企业的主要投入方向,BC作为主流技术在制造端已经初见端倪。

“过去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行业对BC影响力越来越认可。”沈文忠告诉记者。

从企业布局看,隆基绿能、爱旭、TCL等企业已经明确将未来的发展重心全面转向BC技术,自2024年以来,行业内主流组件厂家也陆续发布了自己的BC组件产品。协鑫、正泰、天合、一道、华耀等厂家在各种展会上进行了BC组件的展示,2025年,通威、晶澳、高景等龙头企业也进行了BC产品的高调发布。

与此同时,设备和材料端也在不断创新,为BC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设备端,多家设备厂商加速BC技术落地。激光技术领域,帝尔激光推出BC专用激光微蚀刻设备,替代传统光刻工艺;海目星基于激光掩膜刻蚀技术,实现高效背接触电池图形化生产。串焊设备也进行了升级,如奥特维已推出适配BC电池的高精度多光斑串焊机,先导智能开发BC专用串焊模组等。此外,拉普拉斯、捷伟佳创、微导纳米也都针对BC技术,对镀膜等设备进行了优化。材料端,BC企业还协同材料企业,通过工艺的改进和测试,开发出综合性满足需求的绝缘胶材料,提升产品可靠性。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BC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工艺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终端需求的增加有望推动BC电池产能扩张提速,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推动下,有望在2025年实现从1到10的快速放量。

堵点、卡点问题已解决

今年,经ISFH认证,BC电池效率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达到27.81%,距理论极限效率差1.3个百分点,逼近晶硅理论极限的天花板。

“BC技术在整个转换效率、性能表现上面,以及可靠性方面都表现出来相关的优势,在短期之内技术进步巨大,市场潜力很大。”德国莱茵TÜV集团太阳能服务首席技术专家高祺告诉记者。在高祺看来,“以BC电池为代表的高效产品会引领未来3—5年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革命。”

高祺进一步表示,光伏技术路线切换非常快。2023年,我们对PERC技术市场份额预测还有60%左右,最终下来,2024年PERC市场占比还不到30%。市场上对于技术方面的应用,如果从性能或者可靠性方面角度来看,性能方面,BC技术至少是优于现在主流的光伏技术,可靠性方面至少是不低于现有技术路线最好阶段,所以BC技术本身具备优势,在技术切换当中已经具备相应的基础。

量产方面,以隆基绿能为例,记者注意到,最新数据显示,其HPBC系列组件订单已累计出货30GW,储备订单规模突破40GW大关。另外,公司今年4月份推出的BC二代技术Hi-MO 9升级版组件,也已实现全面量产。

李振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BC技术成熟比重约能达到80%左右的水平,后面还会有一些优化空间,但是大的堵点和卡点问题已经没有了,已经完全可以真正地在行业里大规模推广。”

不过,李振国也强调,推广上,BC技术不能重蹈TOPCon技术覆辙,TOPCon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大家一拥而上,迅速形成过剩,最后TOPCon是把PERC迅速取代了,但自身陷入亏损,BC推进上要防止这个现象发生。他表示,对BC成为单结电池将来主流性的技术或者换代性技术有信心,除非大家有另外的途径,直接跨越到叠层更快的解决方案,否则在单结电池上,将来不用BC平台技术,企业是没办法在产品力上进行竞争的。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BC组件已经入选大型央企招标。去年下半年,华能集团率先开展BC集采。

谈及上下产业链如何协同时,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原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终端用户要有吃螃蟹的精神,敢吃第一个螃蟹,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人敢去做。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