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风险与收益的天平上精准起舞?期货大佬:每次波动都是对人性弱点的“压力测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谢碧鹭 帅可聪 北京报道
在期货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如何在风险与收益的天平上精准起舞?如何在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中守住理性防线?4月20日,期货投资领域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度分享会。当天,百余名从业人员、投资者齐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探索“期货攻守道-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艺术”,目光聚焦于风险控制与人性博弈的核心议题。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金融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但投资者可通过构建系统性风控体系、推进工具创新与强化心态修炼,在风险的浪潮中精准捕捉机遇,实现长期稳健的收益目标。交易的本质并非征服风险,而是与风险形成共生共荣的动态平衡。正如在探戈舞池中,舞者需与搭档默契配合、进退有度,投资者也需在市场的波动中把握节奏——既不因恐惧而裹足不前,也不因贪婪而贸然冒进。
风险认知革新:从“敌人”到“伙伴”的思维转型
在传统观念中,风险常被视为投资的“对立面”,但期货日报第十七届期货(期权)实盘交易大赛资管组冠军、易安经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妙玄却认为,交易不是征服风险,而是与其共生。“风险并非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期货交易必须拥抱的‘常态伙伴’。”
作为开场嘉宾,刘妙玄以巴菲特名言“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解析风险的多元形态。
比如,2020年4月,WTI原油期货价格跌破0美元,单日振幅达75.78%,极端行情暴露了流动性风险的破坏力;2023年焦煤期货价格腰斩,反映出经济周期对单一品种的深刻影响;而巴以冲突期间欧线集运价格暴涨6倍,则凸显地缘政治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对此,刘妙玄指出:“交易者的首要任务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建立量化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
刘妙玄从对风险的认知、辩证地看待风险、风险控制的核心和如何将风险变现四个维度,讲解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如何与风险“共舞”。在她看来,风险大致可分为时间成本风险、价格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能够长期存活的关键不在于成功预测行情,而在于交易出错时不伤筋动骨。
盈亏同源,放弃短期收益以换取长期生存能力,是机构投资者的核心逻辑。“优秀的交易者应在风险中找到进退节奏,而非试图停止舞步。”她比喻道。
人性博弈迷局:贪婪恐惧如何左右交易决策
“期货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是人性弱点的‘压力测试’。”期货日报第十六届全国期货(期权)实盘交易大赛量化组第十名刘阳以自身“爆仓”“穿仓”“崛起”的经历为引,深入剖析交易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他指出,交易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潜藏在决策背后的人性陷阱。
许多交易者陷入“全能型幻觉”,试图掌握宏观、技术、基本面等全领域知识,最终因精力分散导致决策低效。刘阳建议“聚焦关键指标”,例如通过价格趋势与支撑位判断入场时机,而非盲目追逐信息潮流。此外,“结果导向偏差”与“线性外推谬误”也是常见误区——盈利时高估能力,亏损时归咎市场,用历史数据简单预测未来,往往导致判断失误。
贪婪与恐惧是人性在交易中的典型表现:盈利时期待“利润最大化”,导致止盈拖延;亏损时因恐慌匆忙止损,错过反弹机会。刘阳团队数据显示,散户盈利单持有时间比止损单长3倍,70%的盈利单最终转为亏损。过度交易则是另一个“隐形杀手”,频繁操作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因决策疲劳引发连锁失误。
“这时我意识到传统的技术分析在极端行情中的脆弱性,开始学习运用期权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我不断丰富‘口袋里的工具箱’,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工具组合’。真正的风险控制不在于预测市场,而在于构建风控体系。”刘阳说,在这个交易市场里面,90%的人可能会亏损,“如果你选择离开,我表示祝福;如果坚持留下,我也会祝福”。
真正的挑战在于人性考验,普通人知易行难
总结北大期货班23年的发展成果,北大经济学院高级管理教育EDP中心项目主任赵旭老师说,作为国内高校首个期货专业研修项目,自2002年创立以来,已累计培育数千名金融行业精英。项目依托北大经济学院百年学术积淀,课程由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的教授团队设计,将行为经济学、宏观周期理论等前沿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构建可迭代的专业认知体系。同时建立“学术+实践”双轨模式,并打造覆盖职业全周期的学习生态。经过长期发展,北大期货班形成三大核心优势:学术与实战深度融合,多维度解析交易逻辑;跨行业跨班级的校友生态促进资源共享;“北大人”品牌赋予学员专业权威背书。未来,项目将持续深耕,为金融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在圆桌对话环节,黄金轨道交易法创始人王孝德直击“知易行难”痛点:“任何方法都有盈利潜力,但99%的人倒在纪律执行上。”他以数学公式揭示真相:期望收益=(胜率×平均盈利)-(败率×平均亏损),即使胜率40%,只要盈亏比达1.5:1,长期仍可盈利。“但连续10次亏损后,多数人会质疑系统——而这正是‘幸存者偏差’的起点,剩下1%的坚守者,往往成为穿越周期的赢家。”
很快,话题从个人交易延伸至企业风险管理,晨实科技CEO王少游指出:“实体企业面临的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本质是期货市场风险的放大版。”他以某新能源企业为例,2023年因未对冲锂价暴跌,全年利润回吐40%:“套期保值不是成本,而是现代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度固化(风控流程)—系统落地(数字化平台)—数据驱动(实时监控)’的闭环,企业能将市场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经营成本。”
王少游强调,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加剧,风控已从“可选策略”变为“生存刚需”:“就像期货交易者用期权对冲尾部风险,企业需构建‘现货+期货+期权’的立体防护体系,在价格波动中锚定利润空间。”
活动的尾声,恒力产融学院经理张琦,以实际交易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围绕着参会听众感兴趣的议题与嘉宾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表示,投资者在期货交易中,不光是交易策略和风控的实际执行,更多的要在于对品种的特点研究、产业链的供需变化格局、经济的发展方向乃至地缘政治的研究观察。市场在每个阶段下驱动因子是动态变化的,搞清楚当下主要的驱动因素,交易的策略与执行才更可能是有效的。但同样也要认识到这世界的无常,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
在这场穿越市场周期的对话中,与会者清晰意识到: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企业管理者,真正的“确定性”可能从不源于市场预测,而来自于对风险的清醒认知、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系统化规则的绝对坚守。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