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近10亿元回购护盘,紫金矿业一季度净利破百亿元创纪录,锂业务为何突然"隐身"?
本报记者 梁宝欣 深圳报道
4月11日晚,紫金矿业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89.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55%;归母净利润101.67亿元,同比增长62.39%,环比增长32.15%;扣非归母净利润98.81亿元,同比增长58.76%,环比增长24.37%。
这是该公司历史上首次单季度净利润突破百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紫金矿业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等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增长均超过50%,主要是其主要矿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同时充分享受了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即主要矿产品量价齐升。
铜金量价齐升
2025年1—3月,紫金矿业矿产金产量同比增加13%至19.07吨,毛利率为60.86%,比上一年增加9.54%,销售单价为641.51元/克,同比增加40.07%;矿产铜产量同比增加9%至28.76吨,毛利率为61.14%,比上一年增加3.3%,销售单价为62030元/吨,同比增加16.69%。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紫金矿业一季度矿产金和矿产铜板块毛利同比分别增长32.9亿元和17.9亿元,此外其他业务板块(除主要矿产品和冶炼端之外业务)毛利同比增长7.2亿元。其他增利项还有投资收益同比增长7.4亿元,主要或也是由于参股铜金公司受益于铜金量价齐升。
值得关注的是,紫金矿业一季度黄金业务表现尤为突出。据相关媒体报道,紫金矿业董事会秘书郑友诚4月14日在公司2025年一季报业绩交流会上表示,“过去大家关注紫金矿业,或许主要着眼于公司的铜业务,现在可以更多关注黄金给公司带来的增量机会。”
郑友诚表示,公司一季报中黄金利润占比已超过35%,黄金和铜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正不断缩小。中长期仍看好铜金属。紫金矿业的资产组合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国内同一行业,紫金矿业的估值水平仍有较强竞争力。
数据显示,一季度,现货黄金价格上涨约19%,创下1986年9月以来国际金价最大季度涨幅,COMEX黄金期货6月合约则累计上涨了17.12%。
按照紫金矿业2025年度计划,其计划生产矿产铜115万吨,矿产金85吨,矿产锌(铅)44万吨,当量碳酸锂4万吨,矿产银450吨,矿产钼1万吨。
另外,在估值方面,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在2024年业绩会表示,紫金矿业目前的市值管理做得“不算很好”。“我们成长性非常好,但是我们的股价不怎么样。紫金的市值潜力很大,希望各位投资者能多多关注。从公司角度,我们也会高度重视,以后公司管理层的奖金少发一点,大部分给股票,跟市值‘绑定’。我们有信心公司的价值一定会被市场发掘出来。”陈景河说。
据记者了解,在不久前的4月8日至4月10日期间,紫金矿业斥资近10亿元进行股票回购行动。
4月7日,受外部关税政策突变影响,紫金矿业股价受挫严重,其A股差一个价位跌停,H股跌幅更是高达15.35%。据了解,面对这一情况,紫金矿业当日便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回购公司A股股份的相关议案,计划以不超过17元/股的价格回购6亿元至10亿元。
一季报未提及锂
记者观察到,紫金矿业在一季报中并未提及锂的业务情况。而根据紫金矿业规划,至2025年公司将形成4万吨当量碳酸锂产能,加快建成全球最重要锂矿生产商之一。
资料显示,紫金矿业于2021年正式布局锂行业,截至2024年末,已掌控当量碳酸锂资源量达1800万吨,尽管资源储备规模可观,但回顾其生产数据,2023年紫金矿业锂产量为2903吨,而到2024年,产量骤降至0吨,呈现断崖式下滑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紫金矿业公告拟以137.29亿元取得藏格矿业(000408.SZ)的控制权。而藏格矿业核心资产包括青海察尔汗盐湖项目100%权益,老挝万象巴俄矿区钾盐项目、塞塔尼县钾盐项目70%权益,西藏麻米错盐湖24.01%权益,西藏龙木错盐湖、结则茶卡盐湖21.09%权益,西藏巨龙铜矿30.78%权益。
对于此次的收购,紫金矿业表示,藏格矿业深耕西藏和青海,在产的察尔汗盐湖项目的氯化钾、碳酸锂成本低,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强;在建的麻米错盐湖与公司拉果错盐湖紧邻,锂资源丰富且锂浓度极高,依托其低成本优势预估经济效益较好。
同时,紫金矿业还在相关公告中指出,公司拥有“两湖两矿”世界级锂资源储备,根据公司规划,公司到2028年将实现25万—30万吨的当量碳酸锂产量,叠加藏格矿业远期产量,本次交易将有望推动公司整体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锂生产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碳酸锂价格继续下跌。期货市场方面,主力合约走势先扬后抑,一季度累计跌幅超4%,最终收于74160元/吨。
针对紫金矿业2025年计划形成4万吨当量的碳酸锂产能,然而当前锂价持续低迷。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大规模投产,是否会面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进而影响公司现金流的风险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于4月15日向紫金矿业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