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2024年扭亏为盈,净利润大增115%,“三道红线”全绿
金茂璞逸丰宜沙盘。 李凯旋/摄
本报记者 李凯旋 北京报道
3月25日,中国金茂披露2024年业绩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实现收入590.53亿元,所有者应占溢利约10.6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同比增长115%。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房地产行业依旧处于深度调整期。根据此前A股、港股90余家房企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仅有三成房企实现盈利,而中国金茂却是在此背景下实现了逆势翻盘。
2024年,中国金茂持续补仓优质城市,并升级产品线,通过高品质开发来保障销售。同时,中国金茂继续精简公司组织架构,提升沟通效率,并通过降本增效等措施来为财务安全打造护城河。
精准投资托举业绩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销售金额为938亿元,持续稳定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同时,回款率达到99%,且中国金茂坚持高品质定位,住宅公寓平均签约单价约2.2万元/平米。《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坚持精准投资和高品质开发一直以来是中国金茂的底色,这一战略对中国金茂的业绩实现了较强的托举。
中国金茂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运营方面,公司坚持双聚焦策略,确保“投一成一”。2024年,中国金茂精准获取了22个优质项目,其中99%的项目位于一线、二线城市,其中多个项目首开便售罄。2024年10月底,中国金茂以40.13亿元的价格将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地块纳入囊中。该宗地块被开发为金茂璞逸丰宜项目。据悉,该项目为丰台区首个“好房子”项目,1月份首次开盘便销售186套。《华夏时报》记者从销售人员方面了解到,金茂璞逸丰宜十分抢手,优质户型更是早早售罄。
今年以来,中国金茂则是继续在开发投资层面发力,1至2月份土地款投资为189亿元,且核心城市投资占比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2月份,中国金茂在北京和上海的投资占比已经提升至69%。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北京和上海在楼市复苏中担任“领头羊”的角色,2月份新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和0.2%。业内认为,一线城市楼市“小阳春”没有悬念。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土拍大热,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依旧是房企必争之地。截至2024年底,中国金茂未售货值约2800亿元。其中,63%集中在华北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区域,87%则是位于一、二线城市。
运营与组织架构优化
2024年,有关部门多次表示,房地产要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近期,“好房子”概念正式进入市场,改善性住房产品已然成为市场主力。中国金茂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4年是“产品升级”主题年,发布了“金玉满堂”全新产品线。截至2024年底,中国金茂已经在12大核心城市落地了18个“金玉满堂”项目,这一产品线正是聚焦改善客群。
产品升级后,中国金茂对运营策略和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进行“内功修炼”。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持续推动运营创标,有6个项目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首开,首开提速至5.8个月,同比提速37天。多个项目股东现金流回正周期同比大幅提速至7.4个月,经营现金流回正周期提速至10.7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至今,中国金茂在进行较大的组织优化。其中,开发单位将管理层级从三级架构调整至二级架构,为总部和地区公司。中国金茂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管理主体个数在持续压降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公司旨在通过层级优化来增强组织敏捷度,提高决策效率及质量。
除了组织优化之外,2024年,中国金茂也在持续推进降本增效。这一策略行之有效,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5%至29.2亿元;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3%至22.9亿元;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6%至25.3亿元。
进入财务安全期
过去的一年,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仍不通畅,房企到位资金持续处于低位。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国金茂“三道红线”维持全绿。良好的财务指标和信用状态推动中国金茂的融资驶向正循环轨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持续优化境内外债务结构,平均融资成本、债务总额同比下降,境内新增融资平均成本为2.87%,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开发贷利率为1.8%至2.5%,维持在极低水平。
关于融资与偿债,中国金茂方面表示:“公司一直坚持‘降短期、升长期、降境外、升境内’的债务思路。在此思路下,2024年,公司整体负债压降了近50亿元。”数据显示,中国金茂的债务结构合理,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仅有216亿元。
同时,中国金茂在加大对REITs平台的建设,优化资产配置。中国金茂REITs底层资产主要为商业与写字楼、酒店。上述资产2024年合计收入为34亿元,在营总建面约300万平米。
日前,花旗银行上调中国金茂目标价,并维持“买入”评级。花旗银行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金茂计划通过资产转化、改善利润率、持续加强管理架构和效率等措施来提升股本回报率,这些举措则有助于公司实现长期增长。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