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扩大县乡中小商家参与以旧换新,完善企业实验室评价机制|两会声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两会报道
过去一年来,“两新”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在国家鼓励、地方支持和企业让利等因素带动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乘用车零售量达到2025.7万辆,同比增长4.7%;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9189亿元,同比增长9.6%,已经超过了2023年的全年水平。而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产品由8类扩大到12类,并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购新补贴。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开幕。《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重点关注家电“以旧换新”等领域。他建议,打通以旧换新“梗阻”,全面激活县域经济活力,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消费者。
扩大县乡中小商家参与范围
2024年以来,“两新”政策推动设备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汽车报废更新超过290万辆,置换更新超过370万辆,带动汽车销售额9200多亿元,超过3600万名消费者购买了八大类家电产品5600多万台,带动销售额2400亿元。家装厨卫“焕新”带动销售相关产品近6000万件,销售额约1200亿元,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过138万辆,带动新车销售超过37亿元。
近年来,我国对内需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不断加深。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写入总体要求中,并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其中明确,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政策不仅提振了消费市场,加速了消费升级,还极大地推动了绿色节能产品的普及,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贾少谦举例说,海信在国补政策基础上,将消费者权益从“以旧换新”升级到“品质换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去年第四季度,海信家电产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在海信所有销售的家电产品中,一级能效产品销售占比已达到73%,热销家电产品呈现出高品质、高能效和高智能特点。
在以旧换新推进过程中,贾少谦发现,目前还存在县乡中小商家参与门槛高等“梗阻”问题。国内部分地区对于商家准入范围有限,部分乡镇消费者“进城才能领补贴买家电”,对偏远地区消费者及老年群体带来不便。
他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统一各省市以旧换新参与条件,扩大县乡中小商家参与范围,允许乡镇家电个体工商户参与,保障偏远地区用户尤其是老年群体权益,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享受到补贴活动,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把毛细血管打通,让每一个细胞都能感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养分滋养。”
完善企业实验室评价机制
除了以旧换新外,今年贾少谦还关注到企业实验室的评价机制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在贾少谦看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议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是关键。”他举例,长期以来,三基色光源发光效率低、高温色偏等技术瓶颈让RGB-Mini LED这项新型显示技术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面对显示行业长期悬而未决的这一世界性难题,海信历时多年深耕,2024年成功自主研发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并在全球首次实现RGB-Mini LED量产,标志着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进一步赢得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贾少谦表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而企业实验室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他建议,建议构建差异化企业实验室评价体系,加大对企业实验室技术产业化率、成果转化收益等考核指标权重,引导企业实验室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向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培育方面发展,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实验室的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攀登世界前沿,又要‘立地’服务产业需求。”贾少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海信将以大企业担当发挥表率带头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