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居民消费,专家建议财政仍需加大力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后,促进消费成为宏观政策中的第一“要紧事”。
当前,我国促消费政策频出,“以旧换新”、国补给消费市场加了一把火。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19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16.9万辆,超397万名消费者购买12大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487万台,超2671万名消费者申请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3类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64.7万台。
不仅如此,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全国电子商务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7.2%,我国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邹静娴表示,当前,我国弱需求、弱预期情况仍然存在,并与内卷、资产负债表收缩等问题互为因果,并呈现不断螺旋式强化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扩内需成为今年工作的主线,这个主线到底能够出台什么政策至关重要。对此,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提振消费最要紧的还是增加收入,财政上还是要加大力度,切实提升居民的消费。
以提高收入促进需求回暖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举了一个例子:原本他在逛家具城的时候没有想更换家具,但当前国家的补贴政策对居民家具购置进行补贴,补贴后价格为实际价格的8.5折,这个优惠政策促使他花了一笔钱重新置换了家具。
财政政策在消费端的刺激可见一斑。
站在目前时点,当DeepSeek等一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为生产和消费都带来新的可能。然而,在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看来,新技术的供给端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提升,但供给迅速扩张时,我国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窘境,需求端仍需与此相适应。
“用财政政策来支持最终消费,这方面远不如去搞产业政策那么积极,所以,我们很难看到财政将用于经济领域的开支有效调整到支持扩大内需上来。扩大内需是今年的主线,希望在扩大内需上看到明确的方向。”毛振华表示。
在他看来,现在的一些措施,比如以旧换新范围还较为有限,他建议向居民直接发消费券。同时,扩大消费补贴的覆盖范围,比如扩展到包括少儿培训、文旅在内的服务消费。
不仅如此,提高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并简化流程,这些措施都是居民可感可及立竿见影的政策。
邹静娴则建议,积极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强调民生直达及结构性改革的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推进教育和医疗等以人为本的公共性服务领域发展,以及农民工进城、落户便利化等保障中低收入群体权利,这有利于恢复信心,增强需求,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应该是下一步的重点。
杨瑞龙也建议,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在当前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刺激力度,特别是财政政策上还需要有一个更强的力度,比如进一步提高赤字率,加大财政刺激力度。”杨瑞龙表示。
稳价格有助于经济正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振需求中,物价是重要一环。
“价格是企业和居民预期形成的基础,只有在稳中有升的物价预期下企业才会有意愿去扩张投资,增加雇佣,家户才有实力消费,经济体才会步入物价工资的一个正向循环。”邹静娴表示。
在她看来,价格对供给需求的指示作用有助于当前宏观经济理清政策思路。比如中国低物价更多指向需求面的一些原因,意味着以往在逆周期调控中常用的产业政策更擅长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对于现在需求面的刺激效果可能是不佳的,如果一直反复用产业政策可能只会加剧产能过剩,就会进一步压低价格。
去年开始,央行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正式纳入了健全货币政策框架的目标体系;去年底我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目标,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把稳价格作为未来宏观调控非常重要的目标。
对此,市场人士建议继续实行宽松政策,比如通过压低利率促进投资,广义的信贷渠道,改善银行的放贷能力和修复资产负债表等,这有利于制造一种宽松的政策氛围和通胀预期,并且在中长期有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
“我们应该明确地向外界传递物价目标,比如2%的通胀目标,并且明确实现该目标的决心。同时要明确与之相匹配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规模和节奏。”邹静娴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