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创新产品面临“紧箍咒”风险掌控成重中之重

作者:王雪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2 15:31:00

摘要:创新产品面临“紧箍咒”风险掌控成重中之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雪涛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深幅回调,曾经火爆的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相继遭遇滑铁卢。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识,从认为其完全无风险,到明白理财产品也存在一定风险,再到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反思,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衍生金融产品风险越来越大,究竟应该怎样理财?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每个创新金融产品的出台必定伴随风险,最初设计产品时就相当于把传统产品摒弃,然后加入风险提高收益。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要找到自己的风险点,尤其需针对各自目标客户,推出合适的产品。”

创新是被弱市“逼”出来的
    创新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一大亮点,理财产品也随之品种多样化。去年上半年,国内外各大市场走牛,各大银行一改传统理财产品,频繁推出挂钩汇率、利率和货币,挂钩股票、股票指数、海外基金、债券和商品指数的理财产品,一些以投资艺术品、黄金、奥运题材为多元化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发行了看空澳元、看空黄金、农产品等理财产品也纷纷问世。
    “这些产品的创新都是被弱市‘逼’出来的。”一位理财专家指出,全球股市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次贷危机向更深层蔓延的利空打压下几乎全线下跌;以石油为代表的商品市场也表现疲软;曾经反弹了一阵的美元已出现消沉迹象,而澳元、欧元的前景也难以乐观,在这种悲观预期下,银行扭转思路,利用看空型理财产品抢占市场确实能起到一定吸引作用,关键要看投资者是否买账。
    “监管部门对理财创新持鼓励态度。”银监局一位领导表示,理财产品创新体现了中外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中资银行与国外投行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中资银行可以依托海外交易对手的优势突破分业经营和境内外市场的界限,并获取零售业务方面的经验。
    而让理财创新“烦恼”不断的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在上半年遭遇了“零收益风波”。那些昔日以创新为卖点的理财产品,没能够实现当初宣传的高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让投资者赔了钱。从今年4月银监会掀起的理财产品“规范整肃行动”来看,产品创新不是主要的错误,而是银行卖错对象,且缺乏必要的客户评估和风险揭示。
     在银监会指出的理财产品“六宗罪”中,有5条与产品设计本身无关。此次“规范整肃行动”之际,正逢境内外股市深陷熊市泥潭,无本金保障的理财产品由市场主角退至配角地位,稳健收益类理财产品撑起市场销售。较之去年,金融理财创新显然跌入了冰点。
   有业内人士担心,这样会使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能力“倒退”,本已存在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更加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已经超过一年,其理财业务优势渐渐会得到显现。中资银行的创新发展若套上“紧箍咒”,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的本意未必是要给理财创新“踩刹车”。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红表示:“我们也并不是否定金融创新,只是强调需要在更加关注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从事和鼓励金融创新。”可见,银行理财创新出现减速,主要是风险控制还没有完全解决。

创新过程中加强风险掌控
    目前,投资人对于各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与设计,争议不断增多,对此,翟立红指出,这两年银行在产品创新上下的工夫很大,是个好现象,但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尤应注重对风险掌控,加大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
    “创新是市场的原动力,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产品创新已经是五花八门了,各家银行需要对创新进行一个反思——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有没有失败的教训,如何考虑未来。” 郭田勇表示。
    针对理财产品创新,有权威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产品创新这个环节。如果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不注意管理风险,就可能冲击到整个系统。在风险管理当中,要坚持相对可控、可预测、可承受的原则,特别防止风险的扩散化,且要建立产品创新的协作监管机制。
   郭田勇强调,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过程中,除了做好监督外,在必要情况下,可考虑设立专门性的监管企业和协调机构,对一些跨行业的产品交易进行有效监管,这既是对投资人负责,也能对产品创新的负面效应进行有效防范,以免产生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局面。

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在剧烈动荡、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把握投资机会,提升产品价值,才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考验。”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认为,现阶段银行需要做的是加快产品的创新步伐。而所谓创新,除了艺术品投资计划、市政建设理财产品和白酒理财产品等基础资产、投资方向等方面的创新以外,银行在支付条款方面的创新也会为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比如,针对不同群体、职业、身份以及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推出符合其个性和投资理念的产品。
    李要深强调,理财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一是在投资者方面,必须建立和加强风险意识;二是从银行方面,要把握好“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这一原则。
    对此,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马续田从行业角度指出,要使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业务模式能可持续发展,银行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第一,商业银行要认真思考打造适合客户特征的理财产品;第二,要关注监管政策完善过程中理财产品创新发展的不确定性;第三,理财产品的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是目前阻碍我国理财产品研发的一种重要问题。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