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正文

不出海就出局!深远海将成未来风电“主战场”,汕头发展海风有经验

作者:李佳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12-07 12:34:55

摘要:“不出海就出局”,中国现在形成这么大的产能,中国风电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产能方面都是全球领先。

不出海就出局!深远海将成未来风电“主战场”,汕头发展海风有经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佳佳 李未来 北京报道

近年来,我国风电机组出口整体稳步增长,尤其在最近三年增长明显,平均每年出口量达300万千瓦。据统计,2023年,中国出口风电机组共计671台,容量为366.5万千瓦,同比增长60.2%。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表示,现在风电行业面临的发展就是要如何走出去,就像最近一句很时髦的话,“不出海就出局”,中国现在形成这么大的产能,中国风电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产能方面都是全球领先。

谈及过去一年企业出海的新变化,某风电企业相关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出海企业越来越多;二是出海区域上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由欧美国家逐渐向“一带一路”,走向中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东以及北非等地方,这些地区需求量非常大;三是一些国内制造商逐渐被全球知名的开发商列入短名单,进入这一短名单非常不易,它要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尽调,包括产品、企业ESG管理等多个方面。

深远海潜力巨大

过去一年,中国风电发展依然势头迅猛,总装机量已突破5亿千瓦,几乎占据全球装机的半壁江山。

秦海岩表示,“为了实现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我们预计到2030年风电累计装机还要翻一番,达到10亿千瓦,到2050年要达到30亿千瓦,还有5倍的增长空间。”

据了解,前三季度,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247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910万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位,超过第2—5名国家海上风电并网总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有望在今年突破4500万千瓦,将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

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年来,海上风电开发发生了一些变化,深远海正在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新战场”和“新蓝海”。深远海区域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全球可用的海上风能资源超过710亿千瓦,其中深远海占比就超过了70%,但目前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尚不足0.5%。 我国深远海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2亿千瓦,是近海的3——4倍。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海上产品专业总工连西岗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的海上风电经过十几年发展,近岸资源已经消耗殆尽,下一步会向深远海挺进,我国的深远海资源储备还是相当乐观的,后续可能会出台管理办法集约化用海,合理开发利用深远海资源。

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辉认为,“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已经驶入快车道,京能集团会进一步加大在汕头的投资开发力度。”

从蓝图走向现实

提起汕头,记者了解到,该市风能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全市拥有海岸线289公里,纳入其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4424平方公里。海域风速可达到9—10米/秒,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800小时以上,属海上一类风电场。

三年前,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能资源开发,形成“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建成国际风电创新港。经过三年的发展,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发展,已逐步完成一个个关键性节点,从蓝图走向现实。

11月5日,记者从国际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大会上获悉,汕头海上风电产业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据悉,“四个一体化”产业园区中金风科技、中车永济、洛轴等企业的生产车间已按期封顶。40MW级传动系统六自由度动力学加载装置、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风电专用码头也全部完成设计审批,正式开工建设。

记者还了解到,“四个一体化”项目是全球首个在一个园区,聚集了20MW级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全产业链制造企业,以及检验检测实验室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完整产业链。

该园区内的资源共享,能够大大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将提升3倍;有利于协同创新,也方便质量管理。园区用地面积与同等产能规模园区相比减少了75%,是国内外集约节约的典范。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世界风电技术无人区的挑战,面对产业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困惑,面对如何走出去实现全面国际化的焦虑,该如何开启新征程,应对好这些困难,跨越这些险阻,再创中国风电的辉煌。这就是我们规划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初衷。”秦海岩说。他表示,“希望通过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为全行业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典型样板。”

利他性“出海”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据统计,风电叶片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4%,齿轮箱产能全球占比约80%,发电机产能全球占比约73%。2023年,6家中国风电整机商排名全球前十,市场份额超过50%。

“从供需关系来看,任何区域未来在海上风电的发展都会面临瓶颈,所以走出去有很多的机会。”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峰表示。

提及出海,大观学者、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许小亮指出,一家企业真正实现全球性的“出海”,要做到本地化,一定是在文明秩序层面上也实现了契合,否则就会面对各类障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利他性的“出海”,也就是要关注当一个地方接受了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到底能够获得些什么。

上述风电企业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下海外众多开发商与出海的制造企业洽谈时,聚焦点已非单纯的技术与质量,而更多地围绕企业绿色发展等。这是由于中国众多出海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逐渐获得国际认可,加之传统欧美风电制造商质量问题频发,为中国企业创造了绝佳的出海契机。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初涉国际市场的企业,若照搬国内运营模式,可能会摔比较大的跟头。因此,他呼吁,企业务必遵循契约精神,严守各国法律法规与制度要求。特别好的一点是,中国制造业在海外的认同感正越来越强,市场份额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有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