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轮经济重构高质量“路线”:行业景气指数趋稳,多方积极布局产业链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12-05 15:11:0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我国大力推动消费“马车”向着高质量发展之路行进时,处于全面恢复关键之年的邮轮行业在国家政策红利与全球经济回暖的双重利好下,正迎来复苏与转型。
国际邮轮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整个邮轮行业的客运量是3170万人,估计2024年将达到3470万人次,每年增长10%,全年收益超过300亿美元,在今后的五年间整个行业的收益增速将超过5%。
“邮轮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一个产业,市场前景无限。2024年中国邮轮经济从爱达·魔都号开航以来,实现了很多国际航线的回归,加上国家的免签政策,整个产业正逐步回归正常,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四大邮轮客运输出国,今年上半年中国自己的邮轮客运量大概要达到50万人次,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邮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0万人次,到2035年中国邮轮经济的总量可能会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中欧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2024中国邮轮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
而在当日的论坛上,英富曼集团、皇家加勒比集团等全球邮轮巨头纷纷表示看好中国邮轮市场发展前景,并透露将继续加大中国市场投入。
行业景气指数正在回升
“2024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和《2024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分别是102.13和102.16,在2023年的基础上稳固提升,我国邮轮经济由重回正轨的蓄势发力期进入韧性恢复的攀升回稳期。经过新旧动能的不断转换,邮轮经济发展韧性将进一步增长,预测明后年中国邮轮经济景气指数将呈稳步提升趋势,并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回顾近3年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数据,受2020年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的邮轮经济在疫情空窗期间以邮轮制造经济为突破,谋求内生发展,指数重新回到荣枯线之上。2022年继续适应调整,为邮轮的复苏积蓄了内生的发展动能,并以蓄力之势有效推动了2023年邮轮市场复苏,随之进入到了蓄势发力期;2024中国及亚洲邮轮经济景气指数进一步稳固提升,其原因主要是邮轮市场的运力部署持续增加,以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为代表的增长型市场增速明显,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恢复型市场向疫情前水平迈进。”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邱羚看来,今年中国邮轮经济发展趋势是加快市场恢复,尤其是中资本土邮轮正在成为市场发展的生力军,国际邮轮巨头持续深耕,邮轮市场在供需适应调整中趋于平衡,稳中有进,并延续乐观预期,邮轮政策导向有力,创新性、突破性的邮轮增量政策加力提效,有效实现了对政策的深化迭代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国内邮轮经济的“风向标”,开始加大对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邮轮旅游作为全球文旅产业和休闲度假高端业态,是公认的旅游朝阳产业,上海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邮轮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推动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重要的政策文件,上海也成立了聚合16个部门和单位的力量,成立了全市邮轮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推动指导邮轮旅游发展,统筹协调邮轮旅游的服务和保障。”上海文旅局副局长张旗表示。
因此,今年上海在邮轮产业加大布局。其一是不断优化运营服务,指导督促邮轮公司充分利用好游客回访反馈的机制,加强一些前瞻性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加快补齐短板,丰富邮轮出游体验,不断提高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第二不断优化口岸功能,持续推动邮轮口岸的通关便利化,用好用足144小时免签政策邮轮15天入境免签等政策,不断深化单一窗口邮轮专期建设,为游客营造安全、便捷、高效的通关体验;第三方面不断深化支持政策,研究出台支持邮轮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邮轮产业政策体系,争取更多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和便利化的举措在上海率先落地实施。
“今年前10个月上海邮轮港共计运营邮轮203艘次,游客接待量为122.25万人次,占到全国邮轮市场的七成。截至10月底,2025年预定的邮轮航次已经超过了200艘次,上海邮轮经济整体出现加速回暖后劲十足的良好势头。下一步,上海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持续提升邮轮游客通关便利化,不断丰富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的岸上功能,优化港区运营模式,持续发挥好中国邮轮经济引领者的作用,推动全国邮轮经济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张旗表示。
多方联合深挖产业链机遇
随着邮轮经济重构高质量发展路线,无论是国内邮轮公司,还是全球邮轮巨头,都开始新一轮的产业链布局。
“看中国邮轮经济和世界邮轮经济的发展,全球市场是高歌猛进,强劲反弹,2023年全球邮轮经济强劲复苏之后游客总数达到了3170多万人,2027年预计将到3970万人次,预测2028年将达到4027万人次;中国市场则全面复航强劲复苏,今年1月爱达·魔都号启动商业运营,加上皇家加勒比的海洋光谱号、地中海的荣耀号等共12艘国际邮轮相继复航,共同推动市场复苏,预计2024年我国邮轮市场将超过220万人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分析称。
对于我国邮轮经济产业的进一步政策优化,汪泓表示营商环境还需要不断优化,特别是在邮轮购置税费优惠、项目的经营、船员配置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
“特别是国际政策接轨的问题,我们部分政策尚未和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导致外商独资的邮轮企业在分销渠道上受阻,无法充分售卖船上二次消费及目的地岸上游产品。在上下游产业链,上游邮轮制造已经开拓了中国新的领域,在制造业上中船集团率先突破了中国邮轮制造的难点和卡点,但是要形成产业规模和自主开发能力还需要一段时间。此外,产业链中游方面,我们还缺乏比较强大的本土邮轮船队;产业链下游,船供数量仍然较低,邮轮物资的采购、仓储和配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汪泓表示。
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兵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爱达邮轮从一开始就是研究国际标准在建设,有75%的国际员工来自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流程和服务的标准都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在建设。
“国际邮轮公司纷纷回归中国,首先是皇家加勒比和MSC,他们的回归为中国的邮轮市场注入了优质的供给,对大家邮轮文化的普及和邮轮产业的热情起到了非常好的提振作用,这个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未来希望他们把更多更好的船派到中国。”杨国兵指出。
在他看来,进一步激发我国邮轮市场的消费潜力,需要创新激活有效供给,一个是设计出更好的乘客喜欢的产品;二要不断地引进好的船只,全球高端的邮轮都可以进来;三是政策实现国际接轨。
“振兴中国邮轮产业要把握好三层关系:第一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国际邮轮行业是外循环拉动内循环,外循环和内循环不可分割,没有外循环就不可能有内循环;第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作用就是创造一个公平透明、规则统一的环境,让邮轮公司之间公平竞争,竞争是推动邮轮行业发展的发动机;第三,邮轮经济和消费者利益的关系,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利益。”皇家加勒比游轮全球高级副总裁、亚洲区主席刘淄楠表示。
对于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MSC地中海航运集团中国区政府关系副总裁雍虎受访时则提出了打造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发挥邮轮示范区优势、完善母港功能等建议。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