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立足新型工业化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问:国家已经相继批准成立了7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4月批准的沈阳经济区是第八个,批准沈阳经济区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义是什么?
答:这对辽宁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至少具有三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探索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通过先行先试,在解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资源要素集约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改革探索和突破。
二是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东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产业条件,在我国区域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特殊优势和作用,推动形成东中西部与东北地区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空间和领域。东北亚经济圈是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力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地区,在沈阳经济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立和完善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平台和载体,对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问:据了解,东北三省对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性都很高,最后选择了沈阳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8市在内的区域,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和典型代表。从现实来看,沈阳经济区具备了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一定基础和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城际公路铁路交通网。二是产业优势突出,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三是有一定科技和人力资源。区内拥有各种类型科研机构和多所全国知名科研院所,现有高等院校40多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万人和数百万技术熟练产业工人。四是有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在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改革实际经验。五是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建立了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合作联动机制,制定了改革试验框架方案,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问:沈阳经济区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五个着力”的目标要求,概括起来说,既要在与新型工业化本身直接相关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有效的改革探索和突破,也要通过改革,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
着眼于建立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推进改革。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资源要素优势充分发挥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创新企业发展机制,创新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着眼于建立新型工业化的制度支撑体系推进改革。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要创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优化资源要素区域配置,推进统一的基础设施、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互动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经济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问:对“新型工业化”这一试点内容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立足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从沈阳经济区的实际出发,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要处理好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二要处理好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三要处理好壮大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的关系;四要处理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系;五要处理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在推进过程中,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先行先试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机统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