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再融资“魔鬼”之辩
文/杨中华
银行业再融资进入实施阶段。
6月2日,中国银行发布可转债申购公告,当天其A股暴跌5.12%。兴业银行是第二家实施再融资的银行,其配股已接近尾声。交通银行420亿的配股计划在通过了股东大会、银监会和证监会层层批准后,进入实施阶段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IPO一天天临近,加上其他商业银行再融资方案密集获批,市场发出了“资本市场成为商业银行ATM机”的抱怨。
可是在2009年,当全球经济都出现了下滑时,银行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入到拯救中国经济的行动中,以新增投放9.59万亿天量信贷为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2009年GDP取得8.7%立下汗马功劳。但同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为控制风险,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指标要求越来越严格,补充资本迫在眉睫。
经济困难时,银行业作出了贡献,当经济慢慢复苏,银行业需要补充“粮草”时,却被市场无情地视为“吸钱”行为。
银行业助力GDP8.7%
2009年,美国GDP预期萎缩2.4%,英国GDP预期下滑4.8%,中国GDP却增长了8.7%,这些正负数字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国外经济的不景气也直接反映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驱动力上。在2010年2月初,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52.5%。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为8.0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92.3%。净出口去年全年呈负拉动作用,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8%。
从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以及2009年国际市场的表现可以看出,原来对GDP贡献很大的净出口,去年却成了负贡献,消费和资本形成跃升为GDP增长主力。
在资本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了30.1%,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正是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支持。2009年,中国银行业放出了9.59万亿的新增贷款,很好地修正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也避免了中国经济出现有些经济学家提出的L、U型模式。
此外,2009年监管层还要求银行业对消费进行信贷支持,个人房贷、车贷和消费贷款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央行数据,去年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8.6%,其中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资金支持,使得中国经济避免发生像美国、欧洲等经济衰退事件,同时又力促中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势头。
银行再融资真是魔鬼?
在拯救了中国经济之后,中国银行业也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情况。大量资金的消耗,也遏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新业务的开拓,并且也有触及监管层红线的危险。
为防控风险,银监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措施,不仅规范了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持有次级债,以理清商业银行自身附属资本,又分别把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5%和10%,同时到2009年底,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50%。
正是监管层对银行业的严厉要求,加上中国银行业对中国经济的资本消耗,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使用再融资这种方式来快速补充自身的实力,以确保自身未来3年内的发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31日出访日本时警告称,全球经济成长仍易受到主权债务风险的冲击,且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我们必须密切注意并采取措施来防范这种风险。温总理还表示,全球经济开始回升,但经济复苏缓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正如温总理指出的,经济虽然复苏,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只有不断地补充自身的实力,才能够有后续的能力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复杂的经济形势,才能够更好地履行所承担的责任。
“银行业再融资就是圈钱运动”,这种观点伴随着银行再融资始末,但问题是,如果银行业不在休息时补足粮草,如果经济再出现下滑趋势,到那时,中国银行业还有足够多的资金运筹帷幄吗?
银行再融资是否是魔鬼?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再融资后的中国银行业将更能够护航中国经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