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北京129家事业单位为残疾人送上就业大礼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5-30 08:27:29
招聘单位为有应聘意向的残疾人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摄影/李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2024年是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收官之年。
5月27日至28日,北京残联、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汇爱大厦分两个场次举办招聘咨询会,由各个招聘单位为有应聘意向的残疾人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
“单位此次安排了一个残疾人就业岗位,主要负责开展轨道交通、无障碍出行以及模型基础构建等相关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工作,作为残疾人,他们更容易进入胜任这个岗位。”北京发展研究院的招聘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研究院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招聘会,也是第一次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愿意多多参与,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据记者了解,自2022年8月启动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以来,北京市残联以落实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为牵引,会同21个市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清单化、项目化落实10大行动30项任务,促进残疾人就业扩量提质,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劳动年龄内残疾人14.4万,就业率68.5%,位居全国前列。
部门协同,精准安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实现价值、融入社会、共享发展的重要渠道。
为贯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深入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更大力度发挥事业单位示范带头作用,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于5月20日联合发布了《2024 年度北京市事业单位面向残疾人定向招聘公告》,25个市行业系统、17个区(含经开区)所属129家事业单位设置了138个定向岗位,为残疾人送上就业大礼包,助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了确保定向招聘工作顺利实施,北京市建立了人力社保部门牵头、残联积极发挥作用,各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的部门协同机制。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统筹负责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全流程工作,市残联发挥贴近残疾人、了解残疾人优势,负责情况摸底、残疾人证信息核验、宣传动员以及协助优化岗位设置、跟进就业服务等工作,各区、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则依据岗位需求实际,组织设置定向招聘岗位。
同时,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残联还建立了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信息定期比对机制,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各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
此外,为最大力度用好岗位资源,实现供需匹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在岗位征集设置过程中,引导各用人单位根据行业特点、单位职能、岗位组成等,积极开发匹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专业特点、技能特长的岗位,尽可能地放宽岗位条件限制,提高岗位的开放度、适应性。由招聘单位和残疾人在考试考察环节双向选择,以保障尽量多的残疾人能够有机会报名、有机会展示、有机会上岗,保障其就业公平权利。
比如,放宽系列条件限制。从岗位所“需”、残疾人所“有”出发,尽力放宽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等要求,所有岗位均以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为要求,不限制残疾类别、残疾等级。62个岗位要求40(周)岁及以下,33个岗位面向大专或大专及以上学历,40个岗位不限学位,95个岗位仅面试,120个岗位无专业工作年限要求。
从宽确定专业要求。在对近几年毕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专业、学历、残疾状况等进行精准分析基础上,引导用人单位更加精细地做好岗位职责内容和岗位能力要求画像,尽力放宽专业限制。除部分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强的岗位外,其余岗位尽量设置多个相近的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33个岗位按照专业大类或相关专业设置专业条件,10个专业要求不强的岗位,不限专业。
同时,向应届毕业生倾斜。2024年,北京市有244名高校残疾人毕业。为帮助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统一调配和各单位的支持下,此次招聘面向应届毕业生提供48个岗位,其中43个岗位所需专业均与毕业生所学专业进行了匹配,并开发5个不限专业岗位,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城市,北京针对残疾人技能特长,开发了针灸、推拿、按摩、康复治疗等10个岗位。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医疗机构的招聘展位占据了大部分场地。
探索建立常态化推进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机制
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就业服务重点对象。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人力社保、教育、残联等部门携手,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将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连续11年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
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做到“提升两项技能搭建一个桥梁”:一是针对性提升工作技能,立足残疾人存在的客观障碍和不便,开展以工作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如针对听力残疾的接打电话、沟通技能培训,针对视力残疾的盲人医疗按摩师取证培训,针对肢体残疾的工作辅具使用、电脑操作培训,针对精神残疾的职业适应能力训练等;二是提升求职技巧,包括简历制作、岗位填报、面试技巧等,帮助残疾人做好就业选择,更好展示工作能力;三是搭建沟通桥梁,通过“企业认知行”、定向招聘等方式,促进双方了解。同时在就业服务过程中,积极链接落实招用残疾人就业补贴政策,帮助用人单位降低用工成本。
“我是今年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北京残联公众号获悉的这个招聘会信息,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留意相关招聘岗位,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聘,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22岁的小崔,听力残疾三级,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表达自如且乐观,如果不是看到他耳朵上外置的助听器,很难看出他是一名听力障碍者。
残疾人是就业困难群体,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采取单列岗位、定向招录(聘)的方式对残疾人实行就业保护,是为保障残疾人有效平等机会和待遇而制定的积极的特别措施。
事业单位面向残疾人定向招聘是北京市深化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残疾人,不仅能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示范、引导和宣传的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残健融合、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据记者了解,2023年,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首次集中实施事业单位面向残疾人定向招聘工作,47名残疾人由此走上了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取得历史新突破。
2024年度的定向招聘增加了岗位数量,同时,更加注重岗位统筹和岗位优化。
下一步,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残联将共同跟进本次定向招聘的后续环节,并在近两年实施事业单位面向残疾人定向招聘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提炼经验,探索建立常态化推进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机制,促进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