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戴上智能盲帽后,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聚焦全国助残日

作者:王海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5-10 15:35:30

摘要:在过去的1年当中,在昆山残联等有关部门的统筹运作下,顾再明等首批50名视障者们陆续用上了智能盲帽,也就在一瞬间,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戴上智能盲帽后,他们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生活|聚焦全国助残日

昆山巴城镇智能盲帽使用者顾先生(图片由其家人提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感觉我的世界有光了,那一刻。”透过家人的帮助,顾再明(化名)通过视频向记者述说着他第一次戴上智能盲帽的感触——激动,感恩,语无伦次。

顾再明是生活在昆山市巴城镇的原住民,在3岁时因疾病不得不摘除眼球,尽管保住了命,但他的世界陷入了黑暗。

不过,自从用上智能盲帽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世界有了光。现在,不必犹豫,他可以从家里独自去镇上的图书馆待上半天,阅读他喜欢的书籍;也可以在午后独自去公园,在长椅上享受阳光,拥抱大自然。虽然不能以最快的时间到达,但规划好后,他可以去他想去的地方。

在过去的1年当中,在昆山残联等有关部门的统筹运作下,顾再明等首批50名视障者们陆续用上了智能盲帽,也就在一瞬间,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从黑暗到光明

人体类似一部复杂的机器,在感知器官抓取的信息中,通过眼睛而进入大脑处理的信息量约占80%。

在昆山残联和盲人协会的调研中,视障人群通常有三大典型特征:看不见、出不去、身心恐惧。相对听障人群,视障者需要更多的帮助,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陪伴。

“他们的内心是积极向上的,但苦于获取的外界信息有限,内心较为恐惧,情绪容易低落,因此无法独自外出工作,也无法参加社会活动。”昆山残联一位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

能不能将眼睛看到的信息通过科技的手段转化为可以让视障者感触的信息,从而让这一人群走出内心的羁绊,勇敢融入真实的社会?

为进一步赋能残疾人群,借助贯彻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昆山市残联积极探索“科技助残”的新路径。

《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接轨、融入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昆山残联与上海一家科技企业有了接触,从而为更好地服务视障人群找到了一条新路。

“理论上非常成熟,技术上、生产上也没有问题,但当时我们担心的是,如何与未来的使用者们交流,以及通过他们的真实感触来改进产品。”智能盲帽研发企业、上海和宁永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运营总监朱其威对记者表示。

企业担心的问题政府可帮助解决。不久,在昆山残联的组织下,企业的研发团队与部分视障代表进行了座谈,对“具体需求”有了初步的充分了解。

“首先考虑的是眼镜,因为调研中我们发现视障人群都喜欢戴墨镜,这也是他们的显著的身份识别标识,但在集成一些功能性电子产品的眼镜,比较重,试用者、测试员们都反映体验感不好,很难受。”朱其威说。

再次与昆山残联沟通后,研发团队决定将诸多功能集成到帽子上。很快,一款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专为视障人群提供无障碍智能辅助的“智能助盲帽”被设计出来。这款“科技帽”配备了摄像头、雷达、处理器等,能够捕捉到周围的信息,并转化为声音信息传达给视力残疾人。

戴上智能盲帽后,“左前方,50米有公交车站;右前方150米,有公园……”这些路上的信息,都会转化为语音,通过小型耳机提醒告知使用者。

实践显示,智能助盲帽具备远程视频导盲、避障防撞等功能,可以解决大部分视障人士在出行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视障人士甘先生表示:“我体验下来,这个对我们的生活会帮助很多。比如说像我们平时拿到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或者一个食物有没有过期也不知道,通过这个助盲帽就能解决现实中的困难。”

“如果老顾出去,摄像头自动开启,行程就在我的手机上同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还可以远程通过手机遥控提示。”顾再明的家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昆山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视障人群的亲人反馈,智能盲帽不仅让视障人群能够轻松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关键在于,也解放了一直陪伴照顾的家人。这无疑是和谐社会的一剂强心针。

“智能盲帽不仅将盲人从黑暗带入光明,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光,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顾再明的家人毫不掩饰向记者表达他们的激动感恩之情。

娱乐功能使用者越来越多

在使用了智能盲帽后,视障者夏先生已成为昆山图书馆的“钉子户。”

他的生活变得非常规律,每天早餐与家人告别后,他戴上能够感知周边环境的智能盲帽,有声音提供导航和周围信息,他自己走到图书馆,取书坐下阅读。中午,他会带着家人准备的简单午餐,走出图书馆到边上的公园吃饭休息,然后再返回图书馆,并在闭馆前30分钟准时离开回家。

“从此再也不必担心迷路,再也不必依赖别人的帮助。”夏先生透过远程视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智能助盲帽不仅让他更加独立,还给予了他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我虽然自己失去了视力,但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可能性。”

通过后台的数据,昆山残联与上海和宁永康公司发现,到2024年5月1日前,适配残疾人用户助盲帽的使用率接近100%。其中,使用智能助盲帽的“智能识别”阅读功能(文字识别、物品识别等)频率最高,特别是新升级的“物品识别”,累计已超过99760次,使用人数占比100%;其次使用“助盲出行”功能(远程视频导盲、语音地图导航等)功能,累计9890人次,使用人数占比68%;使用“防撞避障”“文化娱乐”“随意走”等功能累计11580人次,使用人数占比70%。

“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后台数据显示,使用娱乐功能的视障人士占比提升幅度很快。”朱其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作为“需求急迫者优先、家庭困难者优先”原则下智能盲帽的首批使用者,夏先生认为,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便利,更是为了给予那些弱势群体希望与尊严,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迎接光明的未来。他进一步解释,智能助盲帽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帮助盲人重新获得自信和尊严的工具。

事实上,这也是昆山残联推动这项公益活动项目的初衷,通过科技的力量,为困难视力残疾人群体适配助盲辅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及出行困难, 减轻家人负担。同时,推动视力残疾人借助助盲辅具自主出行, 方便就学、就业、就医,改善因视力缺陷带来的生理、心理负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昆山残联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尽管适配残疾人对智能助盲帽整体使用满意度非常高,但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残疾人用户使用智能助盲帽独立出行与生活,仍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学习和心理建设的过程,需持续加强残疾人用户功能使用的培训工作。

“目前的识别范围是30米—150米左右,下一步升级会更加精准,并扩大有效识别范围,同时,尝试更精密的仪器,将现有240克的帽子重量进行降低,更好帮助使用者。”朱其威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