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公募:“遥控时代”式微

作者:吴君强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8 18:30:08

摘要:公募:“遥控时代”式微

吴君强

   公募基金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最好的时代或许正在过去。
    当下公募基金的规模仍有2.5万亿之巨,但话语权正在丧失,2007年,基金业资金占流通市值比高达35%,所谓三分天下,其中一份就属于公募基金,但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7%左右,公募基金的“非主流化”成为现实。新的基金产品不断面世,但购买者寥寥,多个基金公司的总规模已经低于70亿的生死线,更堪忧的是,人才的大量流失,很难让投资者重新建立对公募基金的信任。
    公募基金的没落,代表了“遥控器时代”的终结。近些年来,监管层一直强调发展机构投资者,意欲通过掌控公募基金来遥控市场,减小股市的波动,比如控制新基金的发行节奏,来调节市场的增量资金,比如限制基金仓位和购买品种,避免大的波动,在特殊时期甚至还可以直接进行“窗口指导”,维稳市场。
    但由于资本市场和信托制度设计的天然缺陷,使得“遥控市场”的愿望最终落空,中国的公募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相反,由于它们对趋势操作的过度依赖,追涨杀跌,加大了整体市场的波动,从近五年市场的暴涨暴跌形态来看,所谓“顶部都是基金买出来的,底部都是基金砸出来的”的判断,接近事实本身。
    一味指责公募基金做趋势投资、未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并不公正。在一个内幕交易丛生,投机气氛浓重的市场中,公募基金坚持某种单纯的投资理念,很可能输得一塌糊涂,适者生存,在某种程度上,公募基金需要适应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但这不代表公募基金的短视行为应该得到容忍,因为所有的短视行为都因公募基金自身的利益驱动,而并非从维护持有人利益出发。由于制度设计缺陷,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收益、关心排名,漠视持有人利益,因为无论持有人收益如何,基金公司都是旱涝保收,甚至是暴利无忧,基金公司的普通职员动辄数十万的收入,让其他行业的员工望而兴叹,但基金公司在社会财富的贡献度上很难与其收入相匹配。
    基金公司牌照稀缺,进入门槛过高,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产品实行审批制,激励机制僵硬……这些都使得公募基金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这也是其逐渐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在一个趋利避害的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参与者的最终目的,需要检讨的不仅是公募基金,对于公募基金的定位不准确,对于市场的过度干预,使得公募基金行为本身难以完全市场化,事实证明,监管层欲“遥控市场”,但总是误伤持有人利益,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募基金信任的急剧流失。
    从一对多的面世,再到阳光私募的崛起,信托产品正在回归其本身属性,即为持有人获得绝对收益。当前大量的公募基金人才转战阳光私募,本质上是对信托行业市场化方向的选择,更加灵活的契约赋予了委托人更大的操作空间,还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弥补了公募基金与持有人利益未能合二为一的短板,但很遗憾的是,对于阳光私募崛起的大趋势,监管层至今并未能正视,暂停审批其证券账户,限制其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当然,这其中也夹杂了银监会与证监会之间的部委利益博弈。
    公募基金的顽疾无法自愈,阳光私募崛起的趋势也无法遏制,这都是市场的选择,该是公平对待两者的时候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2024上市公司ESG优秀案例征集及实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