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小核酸药物适应症拓展至乙肝、糖尿病、传染病等慢性病领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超100亿美元

作者:杨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1-29 15:57:55

摘要:不难发现,在小核酸药物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技术路线的突破是一道关键节点的话,那么从遗传性疾病领域向慢性病领域发展则是另一道至关重要的方向性选择。

小核酸药物适应症拓展至乙肝、糖尿病、传染病等慢性病领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超100亿美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

如果说2023年全球药企的宠儿是GLP-1和ADC这两大品类,那2024年的“开门红”肯定属于小核酸药物。过去一个多月,小核酸药物领域已经获得超过60亿美元的投资总额,也是众多MNC在国内“扫货”的目标之一。

国内创新药企瑞博生物、舶望制药先后与BI(勃林格殷格翰)、诺华等跨国药企达成交易额过亿元的授权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这波达成合作的小核酸药物“新秀”管线往往聚焦在慢性病领域,一旦上市,成为“重磅炸弹”指日可待。

区别于过去几年大众熟知的小分子药和抗体类药物,小核酸药物有何特性吸引MNC大肆“扫货”?国内医药行业又有哪些药企同样在这一赛道下注了呢?

从“天价”孤儿药到慢性病

在此次授权交易密集出现之前,全球已经有多款小核酸药物获批,其中就包括了2021年医保谈判时经过2轮9次砍价,才从70万元一针艰难降至3万元一针的“神药”诺西那生钠。


诺西那生钠是小核酸领域第一款“重磅炸弹”(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用于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也是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一款。

和诺西那生钠类似,此前已上市的小核酸药物多数应用在治疗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领域,受限于罕见病领域药物患者群体少,单价贵等诸多因素,直至2021年,已上市小核酸药物全球销售总额仅在30亿美元左右。

直至2020年和2021年,诺华旗下的长效降脂药Inclisiran分别获EMA和FDA批准上市,在传统的他汀类降脂治疗药物需要每天服用的情况下,Inclisiran实现了和现有药物疗效相似的情况下每半年仅需注射一次的超长治疗周期,小核酸药物也正式打开了慢性病领域的大门。

相比化药和抗体类药物,小核酸药物以核酸为靶标,通过对蛋白翻译过程的调控来实现疾病治疗,因此优越性明显。一方面它临床前研发周期短,候选靶点丰富,特别是针对一些蛋白靶点难以成药的致病基因,有望突破上千种遗传性疾病,另一方面小核酸药物往往具有高特异性、高效性以及在慢性病治疗中一直未被突破的长效性,通过将用药间隔延长至一年一次或两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从1998年第一款小核酸药物获批至今,这一产业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小核酸药物研发屡遭挫折,多次起起落落,中间一度因临床数据不佳、副作用明显等原因研发中止,各大药企纷纷失败离场。

经过行业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资本几度浮沉,小核酸药物底层技术不断完善,在化学修饰、药物递送等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最终在多个领域收获新药上市。

公开数据显示,全球当前已有19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其中Kynamro、Vitravene、Macugen三款产品因销售额过低已经退市。

国内药企有哪些布局

不难发现,在小核酸药物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技术路线的突破是一道关键节点的话,那么从遗传性疾病领域向慢性病领域发展则是另一道至关重要的方向性选择。

从全球数百个在研小核酸管线来看,目前小核酸药物适应证已经拓展至乙肝、糖尿病、传染病等慢性病领域,国内创新药企基本直接跳过了罕见病研发,而是着重发力在慢性乙肝、降血脂、糖尿病等大病种上。

瑞博生物此次和BI合作开发的小核酸创新疗法就是关于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除此之外,瑞博生物在研管线也大多集中在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肝病等领域。

慢病管理一直是国内医疗行业的重要命题之一。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有接近3亿的慢病患者,涉及呼吸哮喘、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儿科、妇科、精神心理等多个慢性病领域。在向慢性病领域扩展的过程中,未来一旦有药品成功上市,市场空间无疑将成倍扩大。

全球范围内有近170个核酸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治疗肝部、眼部、皮肤、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领域。根据广证恒生相关研报数据显示,在技术端不断突破,资本端热捧,政策端鼓励的三大利好因素协同作用下,根据目前临床试验的进展,预计2025年小核酸药物全球市场规模将远超100亿美元。

不过,小核酸药物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有从业者同样觉得为之欢欣鼓舞还为时太早。一位资深BD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MNC和国内biotech合作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退货”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在为早期产品被看上开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退货”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退货”交易,背后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取决于产品本身是否能成药。临床前的早期项目10个里面9个都无法成药,所以早期产品被退回的概率都很大,第二则取决于MNC的战略稳定性,比如说很多年前GSK决定不做肿瘤,就把所有的肿瘤管线都卖了,结果几年之后又决定要继续做肿瘤,又开始收购相关的biotech和产线。第三则是碰上了一些外在条件的限制。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则属于被动“退货”,例如有些公司引进产品后完全不进行开发,而是“放在柜子上”,一般合同里会规定,超过多长时间这就是违约,必须退回。

2023年博鳌亚洲健康论坛上,擎科生物副董事长杜军同样提到,过去两年间小核酸药物的规模应用,需要用到高载量合成仪,世界上只有Cytiva能生产,价格在八千万到一亿元,供货周期一年半到两年。很多人两年前定的仪器,现在还没到。这个问题在普适性的药物下面就是一个制约性的问题。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