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头“砸盘”后连续两日回购护盘,年内缩水78%的李宁跌到头了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2-15 11:47:3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李墨轩 北京报道
港交所文件显示,12月13日—14日,李宁(02331.HK)已连续两日回购,共回购1173.75万股,累计回购金额2.21亿港元。
12日李宁宣布动用不超过30亿港元资金回购。回购声明似乎对股价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当日股价涨4.37%,13日—14日基本平盘报收。15日截至11点,股价微涨0.8%。但目前的小涨暂未弥补官宣买楼带来的股价大跌。
12月10日李宁宣布以22.08亿港元买楼,二级市场“用脚投票”,11日盘中一度跌超16%,盘中最低价17.88港元/股,创年内新低,与1月27日年内高点81.80港元/股相比,已跌超78%。
为何二级市场如此不看好李宁买楼,不超过30亿港元的回购是否有用,李宁的股价跌过头了吗,跌到头了吗?
斥资22亿港元收购引发大跌
12月10日,港交所文件显示,李宁拟以22.08亿港元购买恒基地产旗下一家主要从事物业投资的公司,预计收购事项于2024年1月28日前完成。物业为该目标公司的主要资产,物业为一整幢楼宇,总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英尺,总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英尺,包含22层商业/办公空间及两层零售区域。
李宁还在公告中表示,建议将物业的一部分用作集团香港总部。公司认为,集团的香港业务具有庞大发展潜力,扩展香港业务营运将有助扩展国际业务,探索各种国际商机,因而具有重要策略意义。
“透过收购事项购买物业用作集团香港总部展现了集团对其于香港业务前景充满信心,并标志着其落实执行加强国际业务发展计划。”李宁表示。
然而,李宁的信心并未被二级市场看好,11日市场空头“情绪宣泄”,李宁港股盘中一度跌超16%,当日收盘跌14.29%,报18.30港元/股,市值480.43亿港元,较上一交易日蒸发约80亿港元。
有投资者吐槽,加上市值蒸发的部分,李宁斥资买楼的代价是百亿港元;还有投资者提问:“租房影响公司国际化进展了吗?”
看空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质疑李宁不务正业,另一种认为此时不是抄底香港楼市的好时机,同时对22.08亿港元的收购价产生质疑。
记者发现,虽然公告显示该物业的评估价值为24.60亿港元,但从利润看实为亏损资产,2021年和2022年该公司收入分别为3513万港元和4955万港元,除税后分别亏损1677万港元和8036万港元,年末资产净值分别为28.13亿港元和27.33亿港元。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购买物业的成本较高,加之李宁的国际化布局还较为薄弱,投资者对于自身利益有一定担忧,信心不足反映到了股价上。
年内七次回购护盘
官宣买楼股价创年内新低后,12月12日早间,李宁港交所公告,自公告日期起计六个月期间内,拟动用不超过30亿港元的资金,根据购回授权不时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占股东周年大会通过有关决议案当日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
李宁表示,董事会对集团的业务前景及长远增长充满信心,认为公司的现行股价低于其内在实际价值。李宁还强调,公司现有的财务资源可让其实施股份购回计划,且根据该计划购回股份将不会对集团的业务营运或现金流量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受此利好消息推动,李宁12日股价应声上涨,收盘上涨4.37%报19.10港元/股。
13日盘后,李宁公告当日斥资约1.03亿港元回购549.65万股,每股回购价为18.5—18.8782港元;14日盘后,李宁继续发布回购公告,花费1.18亿港元回购624.10万股。两日股价分别跌1.68%和涨1.70%,基本平盘报收。
Wind显示,10月26日大跌当日和次日,李宁同样进行回购。今年以来李宁累计进行7次回购,回购2246.75万股,累计回购金额4.96亿港元。共计回购2246.75万股,累计回购金额4.96亿港元。
李宁年内股价走势图
资深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他认为股价下跌主要还是业绩问题,回购的良性动作值得肯定,但是治标不治本。程伟雄指出,李宁此前的国际化尝试铩羽而归,加之随着国潮回归理性,李宁的先发优势慢慢淡化,品牌方向和产品开发都应该回归运动本身,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否则国际化极具挑战。
中信证券认为,李宁购置物业和回购股份,展现公司未来信心。参考Nike与公司历史估值水平,维持目标价44港元,对应公司2024年22倍PE,维持“买入”评级。
摩根士丹利则表示,如果30亿港元回购完全执行,李宁将成为内地消费股历史上最大的股份回购之一。大摩认为,李宁今年上半年净现金为190亿元,足以支付22亿港元购北角港汇东及30亿港元股份回购。该行对李宁评级为“增持”,目标价51港元。
年底机构普遍向下调整目标价
大摩、高盛、瑞银等对李宁给予“买入”评级的机构普遍认为,公司的净现金足以为买楼或者回购提供资金。与此同时,也有机构看空李宁。
大华继显将李宁的目标价由48.8港元下调至18.8港元,评级由“买入”降至“沽售”。该机构认为李宁斥资22.08亿元向恒地收购物业,与本业无关,可能令财务报表恶化,交易反映公司管治水平薄弱。
与李宁年内股价跌幅78%的事实对应的是,年内多家机构向下调整了李宁的目标价。如10月花旗将李宁的目标价由62.7港元下调28%至45.1港元,11月华创证券将其目标价由85港元调整至36港元。
交银国际日前发布的2024年市场展望中,对李宁的态度是,虽然看好,但不是行业首选。对于体育用品品牌,该机构认为多品牌战略比单品牌战略优胜,偏好安踏多于李宁。
交银国际还提到,一个有利于国际品牌及其分销商的因素是,耐克/阿迪达斯已经完成了去库存,在中断了两年之后,它们重新启动了在中国市场的大型营销活动和名人赞助,这将大大增加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受访专家普遍提到其他国产运动品牌和国际品牌对于李宁的压力,加之此前高管任命、秀款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等曾经引发的舆论争议仍有余音,李宁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仍需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