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今年以来医药产业投融资总额下降近40% , 产业并购潮要来了吗?

作者:杨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0-18 16:07:28

摘要:环境压力和避险心理下,国内的医药投融资市场正在发生哪些改变?对于亟需现金流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当上市这条退出通道被堵,并购时代会加速到来吗?

今年以来医药产业投融资总额下降近40% , 产业并购潮要来了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燕 于娜 北京报道

从今年各种公开统计的数据来看,医药产业投融资市场明显都处于低活跃期,股权投资案例同比下降了1/3,融资总额下降了将近40%,几乎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

节奏放缓,这不仅是国内医药投资者正在体会的经历,海外融资环境同样如此。医药产业一改过去两三年内大干快上的节奏,高风险这一项的排序逐渐向前,稳稳盖过了收益,成为投资人最看重的要素之一。

环境压力和避险心理下,国内的医药投融资市场正在发生哪些改变?对于亟需现金流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当上市这条退出通道被堵,并购时代会加速到来吗?

如何解读创新药投资新图谱

当我们提到医药产业的底层逻辑时,“十年十亿美金”可能是最常被提到的一句话。

不过,随着行业低垂的果实被摘光,“十年十亿美金”早已不是行业的最高要求,而是做成一款新药的最低条件,甚至在某些疾病范畴里,即使有十年十亿美金也未必能做出一款新药。这也导致创新药产业在早期很难凭借产业实现自负盈亏,天然就有对于资金的强烈需求。

在近期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原明资本创始合伙人、迈胜医疗科技集团董事长田源深入解读了一级市场医药产业融资环境与八年前相比的重大的转变。

在田源看来,目前医药融资市场已经从以美元PE为主转向以人民币PE为主的时代。生物医药产业融资队伍里此前外资占了大多数,人民币基金起步较晚,目前两者角色发生了变化,这是最重要的转变。

其次对市场影响比较大的转变则体现在由过去的多元化PE转向以国有PE为主。田源表示,过去募资来源更多是来自市场主体、上市公司和高净值个人等,而当下基本以国有PE为主,很多公司B轮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国投创新或者“国家队”进场,且投资规模和强度很大。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市场环境正从以市场化PE为主转向以招商PE为主。在田源看来,目前市场上看到的PE投资,更多的资本是以招商为主,以前那种基金建立起来以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程度,以及对于未来的考虑来做决策的PE已经越来越少。

资本寒冬之下,上市已经不是投资者们套现的开始,很多公司上市后估值甚至会“倒退”到C轮或者D轮,对于这一情况,田源同样在现场坦言,这几年经常和投资人做工作,延长投资期,过去投资周期很多都是“5+2”“3+2”,而现在来看,没有十年不现实,这一趋势也正在医药投资群体中显现出来。

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医药产业很多问题都与估值和退出渠道相关。生物医药的投资最终做的是产品,然后通过市场形成价值创造,天使投资人、VC/PE、二级市场投资人包括产品公司的员工,都是在这个过程不停地上下车。

产品的估值本身也是由这个框架下运行的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产品形成价值,参与者都会获得分配,但医药很多产品折在半路,他们的失败或夭折就造成了大量的资金不能回流。当然了,它们会带来其他的价值,例如让别人知道此路不通,或是做得更好一点。

以终为始的话,是一套计算方式,如果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估值和退出渠道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那一系列的模型和假设都会变,就会有很多让投资人和企业家措手不及的事情。

医药产业并购潮来了吗

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模式可以简单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药企由仿到创的升级;第二种是以海归科学家为代表,随着科创板和港股18A的推出,生而创新,诞生即为biotech;第三种则是VIC模式(VC+IP+CRO),这种模式的逐渐成熟也代表着国内医药产业链的逐步完善。

当IPO阶段性收紧,港股流动率也不尽如人意时,通过并购退出也成为很多PE/VC的可选项之一。

并购分两种,一种是发生在股权和公司的并购交易,另一种是资产或某个品种之间的并购,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资产和管线层面的并购发生的比较多,公司之间的并购仍然并不多见。

和铂医药首席科学官戎一平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过去三年,中国医药出海案例每年都在30例以上,2022年授权出海的总交易额,已经占到了行业授权交易的75%。从交易阶段来看,出海产品中早期产品占比逐渐上升,尤其是临床前的资产交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跟全球药企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影响医药产业并购交易的两大要素一是现金流,二是专利悬崖,尤其是在当下资本寒冬中,并购的交易估值通常比较便宜,交易往往火爆。通德资本董事长兼CEO肖振宇在大会现场表示,比起通过授权交易出海,目前国内的并购案例比较小,尤其是10亿元以上的更是少,由于现金流的影响,有实力出海去做并购的药企很有限。

当然,对于手中有足够资金,同时对管线的扩充又有强烈需求的公司来说,当下正是考虑并购的好时机。

在药促会现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公开表示,对于阿斯利康这样的跨国药企来说,所谓最坏的时候可能是最好的时候,能够跟很多初创企业谈合作,尤其是早期的合作。王磊透露,今年公司签约合作了一系列的项目,涉及ADC、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

王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下细胞治疗赛道已经到了出成果的阶段,在主要针对血液肿瘤的第一代细胞治疗之后,接下来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治疗或许会有更大看点。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