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的中年思考|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7-28 16:48:20
文/卢晓
不知不觉,互联网大厂们已走到自己的“中年时刻”。
已经拥有50多万员工,去年营收超过万亿的京东在今年618庆祝了自己的20周年生日。淘宝也在今年5月庆祝了自己的20岁生日,它所在的阿里巴巴也早已成长为拥有20多万员工、2023财年(截至今年3月31日)净利润656亿元的超级大厂。以人类的年龄计算方式看,它们都还年轻。但相较1995年瀛海威在中关村发布的那份“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的广告,它们无疑都已是互联网圈的老资格。
但今年上半年,以京东、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们相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这背后,是互联网大厂对自己经年积累的反思和探索。而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庞大组织,在高速成长已过的中年时代,所要面对的挑战都是一个在奔腾的时代洪流中能否以及如何寻找新目标、新定位,重新出发的故事。
自我变革
京东和阿里的规模已经远超昨日的前辈:现在京东总市值超过4800亿港元,阿里的总市值超过两万亿港元。作为对比,曾经的线下家电连锁霸主苏宁易购眼下的市值不到200亿元,国美零售的市值仅有36亿港元。
但京东和阿里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掀起的自我革命,可要比后者激烈得多。
阿里今年3月宣布的“1+6+N”计划最为激进。庞大的阿里将被拆分成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以及多家业务公司。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当时表示,除了淘宝天猫依旧为阿里全资持有外,“未来,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都将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
今年5月中旬,阿里还宣布批准云智能集团将从阿里巴巴集团完全分拆,并独立走向上市,菜鸟、盒马也各自启动上市计划,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则启动外部融资,六大业务集团正式成立董事会。这其中,盒马被外界猜测可能会在阿里诸多业务中最先上市。
而无论是开启IPO还是外部融资,这轮被张勇称作是“阿里巴巴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最根本的变化是过往各个业务太过依赖淘宝天猫的输血,但现在自己的饭要自己管了。今年5月,阿里高层还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阿里集团首要资金来源仍是淘宝天猫集团,2023财年该业务产生25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
京东今年的最大改变,是在新的消费大势下调整自己的定位。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去年双十一期间在内部邮件中指责京东丢失低价优势后,低价成为京东现在最重要的战略。京东今年3月上线了囊括全品类商品的“百亿补贴”,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3月7日举行的2023年京东零售开年大会上还表示,未来京东零售将在每个环节都围绕“低价”目标,实现“天天低价”。而京东的口号也从“不负每一份热爱”重新变回了“多快好省”。
组织战略的变革动荡往往伴随着人事变动。这两家超级大厂今年都进行了最顶层的人事变动,这让它们自我革命的深入程度超乎外界想象。
今年6月,张勇宣布自己9月10日将卸任阿里集团层面的职务,专注负责阿里云。阿里当初创业十八罗汉中的蔡崇信和吴泳铭将分别出任集团的董事长和CEO。今年49岁的京东集团CEO徐雷在任期刚满一年后,在今年5月也提出退休申请,由原CFO许冉接任。
重新出发
京东、阿里这两家互联网超级大厂相继掀起自我革命背后,历史在不断重新上演。无论是拼多多,还是抖音快手,抑或是还尚不知名的创业公司,新一代后浪一直在不停追赶着前浪们。
以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为例,在营收数字上它显然无法与京东和阿里抗衡。今年一季度它实现营收376.4亿元,分别是京东和阿里同期营收的15%和18%。但它58%的同比增速,远超已届中年的京东和阿里,当期它俩的营收仅有约2%的同比增长。而在市值方面,拼多多达到1099亿美元。
事实上,互联网大厂或者说每一代大厂,在相似的时间节点上遭遇的挑战在本质上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当大时代变了,过去依赖的路径不能再提供动力,如何抛掉身上日益沉重的包袱,寻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都知道大象难以跳舞。就像人类三高需要减重降脂,降本增效这个词在今年被大厂们频频提起。它们的一个集体调整是将组织变得更薄更扁平化。今年上半年京东零售采销体系取消了事业群这一层级,原事业群下统管诸多商品品类的各事业部,按照具体品类拆分为众多采销作战单元,拥有经营决策、管理、人事任免等更大权利。阿里也在上半年对集团的技术、财务、人力资源、市场等中台业务进行了拆分,给予业务更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
新的战场在陆续开辟。今年以来阿里、京东都相继投身于AI大模型赛道。这背后,包括公有云市场在内,更广袤的B端市场成为互联网大厂角逐的主要赛场。依旧以家电3C为核心的苏宁也将重心转向了低线B端市场,今年7月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其零售云加盟店新开862家,总数达到10286家。此外,今年苏宁还与抖音、美团闪购等流量渠道相继进行了合作。今年将全面开放加盟业务的国美,看起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互联网大厂的中年变革目前还尚未有定论。就像苏宁和国美当年也纷纷大手笔投入向线上转型,面对新的战场、新的对手、新的玩法,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一定管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年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决心。至于故事的结局,时间会揭晓答案。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