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美
文/米拉
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孤独:孤立无所依;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幼年无父母、中年无妻室、老年无子女的人。这四种界定的解释,似乎让人看上去就很孤独,更不要说展开联想了。
还有一种关于孤独的中国式解释是这样的: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这似乎又道出了一种高层次的孤独——孤独非王莫属。
以上两种孤独怎么看似乎都是少数人的孤独,与自己无关。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无疑,蒋勋所讲授的这种孤独,就是现代人的孤独,它已经是一种通病,蔓延在人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作为美学大师的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里,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方面阐释孤独美学,可以说,蒋勋在这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蒋勋说,孤独一直是他想谈论的主题。他说:“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他努力尝试着以另一种角度来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只是寻找那一个隐约存在的声音。伴随着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那些被剥光晾在阳光下的人,像一个任人宰割的鸭子,而多数人这时充当了发言者而不是听者。
处在少年时期的蒋勋面对严格的家教,不敢轻易张嘴,因为一张嘴必定会面临大人的否定:小孩子只会讲错话。于是,他借用文学作为自己宣泄孤独的方式: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者独白。他说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感,深为他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这种孤独中的饱满是什么?其实就是文字带给孤独的一种慰藉,它让人充实。面对通信如此发达的现在,人们不仅有电话还有MSN、QQ,这些便捷的沟通方式,让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与人交流,但是你依旧孤独,因为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无法照顾到人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蒋勋认为如此这样的孤独感,是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只是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不会和自己对谈。
其实,当你学会与自己对话,当你能和自己对话时,一种情感就开始慢慢地储蓄、酝酿,到那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