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奋力书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这个安置区的残疾人就业模式“亮”了!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12 09:16:39

摘要:“社区居民是2018年搬进来的,共安置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各族搬迁群众24423人,其中残疾人1864人。”震东社区任党委书记何为告诉记者,易地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广西奋力书写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这个安置区的残疾人就业模式“亮”了!

残疾人在“解忧”超市分拣商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南宁报道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事关脱贫攻坚工作全局。不过,搬迁不是“一搬了之”,让村民从穷窝、破窝搬出来仅是完成了“前半篇文章”,重要的是如何留下来这“后半篇文章”。

位于南宁市隆安县的震东社区,一栋栋整齐的楼房被雨水洗得一尘不染,小区的道路干净整洁,广场上设施齐全,孩子们开心地嬉戏玩耍,居民们惬意地聊天……很难想象,多年前,这个地方还仅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山地,如今,它已是广西搬迁规模最大、搬迁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社区居民是2018年搬进来的,共安置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各族搬迁群众24423人,其中残疾人1864人。”震东社区党委书记何为告诉记者,易地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

对搬迁群众来讲,乐业才能安居。如今,已是居民们搬进来的第六个年头,他们的情况如何?4月11日,由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基层”采访组走进了这个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的震东社区。

震东社区干净整洁的街道.jpg

震东社区干净整洁的街道


“益起初发”探索定点帮扶新举措

午饭时间刚过,罗彩芬便带领着一群社区内的残友一起编织起手工串珠纸巾盒,虽然每个盒子的手工费只有20元钱,但那是她们走出家门的动力和希望。

今年42岁的罗彩芬是隆安县乔建镇慕恭村那洋屯人,先天性患肢体四级残疾。5年前,她与爱人、儿子以及公婆5人搬迁至此,看着宽敞的房屋、平整的地面和干净的街道,罗彩芬觉得新奇而又喜悦,但是,新鲜劲儿过后,务农习惯了的她觉得无事可做,这让她觉得缺少安全感。

2021年10月,罗彩芬在震东社区帮助下,参加震东社区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办公场所、活动场所的保洁卫生,工作上她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在公益性岗位人员中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11月份,她又参加了“益起初发”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负责手把手教会三十多名残疾人制作手工工艺品纸巾盒。

“我们每天可以做一两个纸巾盒,一个盒子的手工费可以挣到20元钱。就我个人而言,加上公益岗位工资,一个月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罗彩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搬迁到这里是她家庭的转折点,如今,孩子就读的学校就在家附近,一切都在向好。

记者了解获悉,为满足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需求,确保教育脱贫成效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隆安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实施“1123”工程,即1所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2所小学,3所幼儿园,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为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探索“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一个家、一个学位、一个岗位”移民搬迁新路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整体推动了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记者同时了解到,“益起初发”助残公益行动是以“残联+爱心企业+网络达人+残疾人”的模式推进,过程公开、透明,纯公益,不涉及商业利益,由行动执行团队垫资采购品类丰富的手工艺品原材料,免费发放到残疾人手中,残疾人可居家制作,完成后,保底回收成品,通过抖音、快手平台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除去相关成本后,所得利润全部归当事残疾人。多元主体联合,多方力量齐心帮,形成闭环,打消残疾人顾虑,为残疾人营造了零风险、零投资、居家可行的创业环境,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实现了残疾人利益最大化。

如今,除了隆安县外,“益起初发”已经在广西天等县、江州区、田林县、隆林县、平果市、都安县、南宁市、忻城县、罗城县等10个县(市、区)建立了基地,2023年计划在100个村设立工作站(优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脱贫村设立助残工作站),截至4月10日,已经启动32个村级工作站工作(其中4个挂牌,28个启动待挂牌)。

而这,只是南宁市为全面推进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能效,根据震东社区“移民搬迁”“民族杂居”“新型邻居”等特点致力打造“富口袋+富脑袋”的助残服务的其中一个模式。

“益起出发”入驻社区里,残疾人在劳作。.jpg

“益起初发”入驻社区,残疾人正在劳作。

创新就业模式“激活”残疾人希望

通过就业,“激活”了易地搬迁残疾人们的希望,让他们在安置点扎下根、安下心。

何为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些易地搬迁的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和美好,他们实施了分类就业,从而让残疾群众富了口袋。具体而言,社区残协把社区1864名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年龄层次、学历以及就业需求等条件细化,归类整理,再由社区统一落实。目前震东社区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小梁送工”模式,二是“三点一位”就业模式。

据记者了解,“小梁送工”中的小梁是震东社区的党委副书记梁佳,一位32岁的姑娘。

“2019年,我作为工作人员入驻社区之时进行了一次企业用工调研,结果发现,县城周边各大农业基地临时工用工缺口非常大,而搬迁到震东社区的大龄务工群体又存在就业难问题,其中包括很多残疾人。”梁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为了让社区居民找到工作,用工企业找到工人,她通过现场考察、电话、微信对接园区企业、农业基地用工需求,采用联络站定点报名、社区广播、业主微信群、就业服务群等方式第一时间把招工信息发布出去,居民可线上线下报名,根据当天报名情况对接县人社局、县汽车总站租定车辆,次日按实际签到名额,直接派送工人到基地和工厂,最终形成了这种快捷、高效、点对点的固定送工模式。

此后,这种送工模式被震东集中安置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小梁送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就业服务品牌。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输送1000余人次残疾劳动力到县内企业、农业基地务工,人均月增加收入近1500元。


位于震东社区内的幼儿园.jpg

位于震东社区内的幼儿园

“三点一位”就业模式,“三点”指公益助残创业就业基地、扶贫车间加工点,安置区商业网点,家庭分散加工点,残疾人可以在公益助残基地、扶贫车间工作,也可以领单回家工作,100多名残疾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灵活接单,有活干有钱赚;“一位”指公益性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单元长、网格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306个,安排残疾人64人,其中在“解忧”超市(蚕豆小站)公益性岗位就业残疾人17名。

何为告诉记者,在疫情封控期间,“解忧”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很多残疾人参与其中,大家齐心协力共抗疫情。

如今的震东社区,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让移民搬迁的残疾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过得好”,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奋力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富幸福来”的多彩画卷。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