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正义!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建议司法系统为听力残疾人推广庭审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现在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合同借款纠纷案在广西省兴业县法院开庭审理。
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这次兴业县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启用了智能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只需一键开启,电脑显示屏幕即可同步自动识别、记录庭审内容,书记员仅需对识别出来的文字进行实时修改或标注,原被告即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完整地看到整个庭审内容,庭审结束后,即时打印笔录,完成签字确认。庭审节奏明显加快,效率更高。
而这,也为有听力残疾的庭审参与人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在司法系统,对听力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支持,虽然已有手语翻译援助,但如果能够增加新的援助支持,为他们推广庭审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将能为听力残疾人在司法系统带来更多的合理便利。
呼唤“看得见的正义”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到2010年末我国听力残疾群体有2054万人;言语残疾群体130万人。听力言语残疾人合计占残疾人总数的25.69%。此外,听障新生儿出生率以约每年3万人的数量增长。
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中国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是2.06亿人,占总人口15.84%。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有6720万,60岁以上的老年听力障碍人数约为1.13亿。
对于健全人来说,科技改变生活;对于残疾人而言,科技改变命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AI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借助人工智能开发无障碍、包容性的产品,帮助残障人士应对来自工作、现代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挑战,为融入社会和参与社会提供了机会。
2017年,以科大讯飞为首的语音转文字向民用普及。语音落,文字现。语音转文字逐渐成为整个听力残疾人群体的刚需,不但对听力残疾人口语使用者,对手语使用者都非常有帮助。公共场合、电视栏目、网络视频等应用方面大家都优选实时字幕和语音转文字。
近年有些不法之人通过微信、QQ等网络平台对听力残疾人群体进行众筹诈骗和非法集资,听力残疾手语使用者受害者众多。
2019年,龙盈特大非法集资案在长沙开庭,因涉案当事人8人是听力残疾手语使用者,法庭给配备了手语翻译。庭审期间,听力残疾当事人申请除了手语翻译支持以外,增加全过程实时字幕支持,以保证全面获取语音信息,申请获得法庭通过。因手语翻译中无法表达的法律术语和责任细分,实时字幕能够辅助表达更精确。
记者同时了解到,近些年来,涉及听力残疾人的案件不在少数,作为特殊群体,法律不会因为当事人是听力残疾人而纵容,同样,他们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护。
无障碍参与彰显司法公正的人性与温度
“大力发展信息无障碍建设”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听人而言,在司法系统推广庭审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文字记录只是锦上添花,但是对于听力残疾人而言,却是雪中送炭,是刚需。
杨洋在提案中指出,经调研,上海高院于2020年开始开展庭审记录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定,统筹兼顾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精神与法院发展规划趋势,运用区块链存证、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全程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改革庭审记录方式,完善庭审记录内容,提高庭审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好地贯彻平等、诚信、处分、辩论等诉讼原则。
目前,上海全市法院已经改革完成。智能语音识别同步转换保证了听力残疾人迫切需求的实时字幕效果,同时万一有方言和普通话带口音的状况,也能有专人负责现场文字纠错。当事人和旁听席都能看到实时字幕。对听力残疾口语使用者,获取信息可以看到实时字幕,回答庭审可以口语;对听力残疾手语使用者,获取信息可以看到实时字幕,回答庭审可以手语翻译协助,同时手语翻译翻译的内容,听力残疾当事人也可以看到实时字幕,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为此,杨洋建议司法系统能全面推广普及这一可行性做法,协助解决司法系统在处理涉及听力残疾人相关案件时的信息无障碍难点问题,确保语音信息的全面、准确获取。最终避免错案冤案的发生,保证提审过程的信息对称,达到客观公正的要求。
记录庭审的每一句话,是公平正义的起点;让听力残疾当事人无障碍参与,则更是彰显了司法公正的人性与温度。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