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创新,求突破!广西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施工图”加速度变“实景图”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2-02 10:49:17
北海市乡村振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军屯村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车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残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增收、社会保障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3年残疾人教就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引领业务,以业务促进党建,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施工图”早日变成“实景图”。
一张宏伟蓝图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亦非三年五载之事,而是一场接力赛,需要全国各地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华夏时报》记者从广西残联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广西各级残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不断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截至2022年底,广西在残疾人就业、低保救助以及儿童康复等方面均取到较大的提升。
就业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据记者了解,广西残联大力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打好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实施残疾人就业优先政策,采取“政策+就业+培训”组合拳,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在全区组织开展助残就业“十大行动”,通过依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残疾人组织”四方力量,聚焦“就业困难残疾人、农村残疾人、残疾人大学生、盲人”四类重点群体,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就业服务”两项能力,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带动全区1万家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2.48万名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举办“线上+线下”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
全区建立阳光助残基地145个。图为崇左市阳光助残基地。
同时,扶持全区各县(市、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累计建立295个阳光助残基地,带动帮扶3.7万人次残疾人就业增收。创新“双基地+联盟”的模式,建立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基地,成立广西爱心助残就业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帮助残疾人就业。开展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打造培训就业挂钩的“订单式”培训、结合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遗类文创培训、直播带货新业态培训等新模式。成功举办第六届广西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残疾人就业竞争力。
2022年6月,伍雪琴从长春光华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作为一名肢体四级残疾人,她深知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但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毕业,广西残疾人劳动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联系上了她,为她做了求职登记。经过中心的推荐,同年12月就与中国人民银行南宁分行签订了劳动合同,从事辅助性综合业务工作。回访时,伍雪琴的处室领导这样评价:“伍雪琴工作踏实肯干,适应能力强,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据记者了解,2022年,广西持证就业年龄段残疾人63.61万人,已就业32.69万人,就业率达51.39%,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除了努力破解残疾人就业难题,广西残联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不断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聚集需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有精度。广西残联坚持全区一盘棋,与建设健康广西大局同频共振,推进落实“三保障”,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完善康复救助制度政策,设计项目清单,量化补助标准,明确执行路径,为提高康复服务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为提高康复水平提供财力保障。“十四五”以来,中央和广西财政投入残疾人康复项目资金4.6亿多元。为3.9万多名0—17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为28万多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基本康复服务、7.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基本辅具适配服务。三是整合机构资源,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三比三促”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康复专业技术人才规范化培训等,为提高康复服务水平提供服务保障。
残疾儿童在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聚焦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有温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党战略部署位置更加凸显。《广西“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广西残联与教育厅密切配合,共同保障残疾人教育权益。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94%。持续做好联合办学、“阳光助学”等资助项目,两年来,全区有2.25万名残疾学生获得教育资助。
聚焦公平,残疾人权益保障有力度。“十四五”以来,残疾人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广西残联协同当地高法院、司法厅深入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推动“法律六进”宣传教育活动,即进残疾人家庭、进特殊教育学校、进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进残疾人托养机构、进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进残疾人专门协会,提高残疾人法治观念。落实惠残政策,为2.99万名残疾人落实信息消费优惠,为7073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发放燃油补贴,为800名残疾人发放驾车技术培训补贴。
聚焦融合,残疾人文化体育有高度。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广西残疾人运动员在第16届残奥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夺得43枚金牌、42 枚银牌、48枚铜牌好成绩,其中4人5项破全国纪录、3人3项超世界纪录。组团参加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取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举办首届残疾人书画摄影手工艺作品展、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广西特色系列活动等,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筹备全区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升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
聚合力、激活力,绘就助残最大同心圆
凝聚社会合力,绘就助残最大同心圆。
据记者了解,广西残联打造了“八桂助残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八桂助残”志愿服务队4088个,重点开展“八桂助残·邻里守望—关爱身边的残疾人兄弟姐妹”助残志愿服务等活动1.3万多场次,服务残疾人13.8万人次。广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积极作为,开展“八桂助残”公益募捐,募集款物5326.59万元,实施系列公益助残项目,5.3万人次残疾人及其家庭受益。
深化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广西残联围绕“强三性”“去四化”,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夯实组织基础,切实提高残联组织的履职能力。加强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全区建立1.65万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推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规范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在全区144个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创新推广“一会一家一队”(村级残协、残疾人之家、助残志愿者服务队)的残疾人基层组织新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打通服务和联系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实施残疾人工作者素质大提升行动,通过分级分类开展培训,举办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化能力、基本知识技能等各类培训,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时代需要新发展,新使命呼唤新担当。
下一步,广西残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着力为残疾人谋福祉谋发展,不断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促进残疾人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