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国企办医“回潮”?从剥离到优化支持,国家再提方案支持医疗健康国企重组并购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1-31 18:53:04

摘要:如今国企医院站在新的节点、承接新的政策后,能否成为公众寄望的“第二国家队”?亦或掀起一个新的发展热潮?

国企办医“回潮”?从剥离到优化支持,国家再提方案支持医疗健康国企重组并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经历长达二十年的剥离之痛,国企办医或将迎来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卫健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3个国家部委办局联合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支持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

《工作方案》中点名了通用医疗、华润医疗、国药集团三家央企以及山东、陕西的省级集团,更为重要的是预告了要“确保国企办医与政府办医享有同等待遇”。

2009年新医改以来,社会资本入局、公立医院扩张、社会化办医等热潮涌动,而国企、央企医院却一直在剥离改制的道路上不断弱化。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完成相关改革任务的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所办医疗机构中,移交地方政府506个、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整合978个、引入社会资本改制440个、关闭撤销591个,完成率99.6%。

如今国企医院站在新的节点、承接新的政策后,能否成为公众寄望的“第二国家队”?亦或掀起一个新的发展热潮?

“毕竟国企办医的体量有限,并且错过了新医改以后的医疗事业大发展,很难再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一位长期研究国企办医领域的不具名专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企医院经过系统性重组与定位之后,旧有范式将演变成新型国有医疗集团,并被重新纳入到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其应有的职能与使命。

改制之路一波三折

曾经作为一种职工福利而兴起的国企医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变迁逐步衰退,不得不走上了改制之路。

2002年,在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拉开了国企医院改制与剥离的序幕。不过,第一轮改制大潮并不尽人意,只有不到半数的国企医院进行了改制,剩下的医院则选择了观望。

2017年,政策再加码,国资委等六部委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指导意见中对国企办医疗机构指定四条路径:移交地方管理、关闭撤销、资源整合、重组改制,并要求企业医院改革应于2018年底前完成。由此,国企医院迎来了第二波改制潮。

但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截至2017年底,还剩2000多家企业医院未完成改革,为此,国务院国资委不得不把国企医院的剥离大限从原定的2018年底延至2021年。

实际上,国企医院的剥离并不顺利,运营太差的医院,往往无人问津,而资源整合与重组改制两种模式相对更容易操作,是实际操作中占比最大的路径。

为此,2018年7月,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定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中国诚通、中国通用、中国国投、中国国新6家中央企业可参与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业界称其为“兜底”。同时,一些省级国资委也组建了企业医院管理平台,如陕西、辽宁、浙江等地成立了省级健康医疗产业集团。

至2021年,国企医院的剥离工作基本尘埃落定,按照国家所定的4条剥离路径,2000多家国企医院剥离工作基本到位,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出“优化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发展,2021年10月底前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从剥离到优化,这份文件释放了国企办医即将被赋予新的使命,进入新发展的信号。

不出意外,此次国资委等13部委联合印发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支持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同时对国企医院纳入地方规划、资金投入、医院定级、医护人员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明确出台支持政策。

留给国企办医的空间几何

面对大环境的挑战和机遇,近两年国企医疗集团在健康领域也动作频频。

通用技术集团、华润集团和国药集团三大央企医疗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资源,在规模实力、业务布局和产业链优势上成为国企办医的领军方队,并在健康生态建设上各具特色。

作为华润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主平台,华润医疗医院投资管理经验丰富、产业模式成熟。据华润医疗官网数据,其旗下拥有123家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超过1万张,年门急诊总量超过770万人次。

国药集团在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拥有129家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近2万人,总床位数超2万张,形成了综合性医院与口腔、妇幼、医学美容、康养、血液净化中心等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立体诊疗格局。

另外一家通用医疗现有医疗机构在官网显示为50家,医疗器械公司2家,养老公司3家,职工1万+人,床位1万+张,门诊量450+万,住院量30+万,以围绕医疗做价值、围绕康养做特色、围绕综合服务做效益,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的健康产业一体化服务格局。

此外,在地方国企办医系列中,山东省、陕西省组建了区域健康医疗集团,正在加速推进本省国企医疗机构重组整合,山东健康集团、陕西健康医疗集团都是国资办医的主力军。

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依然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健在媒体上撰文指出,国企医院在完成特殊时代使命之后,并没有随之彻底消失,一部分反而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当地的优质医疗机构,为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做出了新的贡献,被当地政府视为重要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不过,经历了改制淬炼的国企医院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978个医疗机构被以医疗健康为主的国有企业整合了,占比38.7%,其余医院有的转为公立医院,有的关门了事,也有一小部分被民营机构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工作方案》将对“国企办医”的支持范围做出圈定,由“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并点名通用医疗、华润医疗、国药集团三家央企以及山东、陕西的省级集团。

关于优化政策能否解决国企办医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采访华润医疗的有关责任人,但其并未回复。

在政府办医院、高校附属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的重围中,国企办医还面临公益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压力,面对本次和即将出台的支持政策,能否得到更大的发展契机?能否找出一条新的持续发展之路?

曹健表示,大批国企医院的人才都流向了政府办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相比之下,国企医院的投入、待遇、职称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国企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能力强的医生一个个都‘跳槽’了,最好的去了公立医院,稍差的也去民营医院当主任去了。”曾任职吉林省一家大型国有钢铁公司职工医院的林晓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该医院辉煌的时期曾经拥有多位省内知名的医生专家,以及多台先进的检查仪器,很多周边城镇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如今这所医院虽然已经改制为事业单位,但是医疗水平和就诊量已大不如从前。

前述不具名业内专家认为,必须从根源上对国有企业医疗集团进行重大创新与改革,促进国有新型医疗集团和医院实现企业法人化和市场主体化。相较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的非营利性、经济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与国企医院的公益目标和商业属性天然契合。他提出,深化国企医院改革的另一种路径选择,是积极探索转变为“社会企业”,改变目前国内对此的实践空白。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