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新增税费优惠超13万亿元,今年减税降费仍是重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1-18 22:13:1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1月17日,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围绕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支持科技创新等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以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等纾困发展为重点,税费优惠政策步步加力、不断扩围。十年来,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40万亿元(未扣除出口退税),加上征收的社保费和非税收入,累计超过187万亿元;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3万亿元。
其中,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
从“减税降费”到“减税降费+缓税缓费”再到“减税降费+缓税缓费+留抵退税”,税务部门扛牢政策落实责任,确保税费政策落地生根。
按照计划,2023年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重点之一,仍是积极参与研究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并快准稳好落实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严查狠打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不让税费支持政策“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为助企纾难解困、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积极贡献。
“要积极推动各地合理确定预算目标,依法依规科学统筹好组织收入工作。守牢底线,继续加强常态化收入监控分析,对违反组织收入纪律、征收’过头税费’的,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王军说。
减税降费仍是重点
开年首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连发两份文件,拉开了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加力的序幕。
1月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民用飞机增值税适用政策的公告》,明确了民用飞机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1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据了解,在此之前,部分财税优惠政策已于2022年12月31日到期。为了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中表示,“减税降费等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实施好原定延续执行的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与此同时,2022年12月27日,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
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看来,在税收领域,通过增值税立法等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性,能增加税制的确定性,增强市场的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恢复与增长。
同时,会议要求,要稳步提高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服务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工作;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和加强税收监管,稳步推进税收大数据体系建设,逐步推广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健全“信用+风险”新型监管机制,推进实现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
王军要求,要加快推进税费服务新体系建设,实现从无差别服务到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的突破。同时,加快推进税务监管新体系建设,实现从“以票管税”到“以数治税”分类精准监管的突破。
一系列支持政策行至路上
2022年,国家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受到的冲击,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扩产提效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今年,按照要求,税务总局将坚持依法依规征税收费,圆满完成收入任务;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推出72项高含金量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按照计划,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力提效。
会议要求,2023年各级税务部门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积极推动合理确定预算收入目标,持续加强常态化收入监控分析,对违反组织收入纪律、征收“过头税费”的,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研究完善和落实落细税费支持政策,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税费政策环境。
在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或将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比如,不断完善留抵退税政策,加快退税进度,稳定退税规模,持续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深化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重点税制改革,让创新型企业有更大发展空间,让市场消费活力得到持续有效激发。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国际税收交流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当前,中国签订的税收协定网络已覆盖112个国家(地区),“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理事会成员增加至36个。
王军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持续扩大和完善我国税收协定网络,优化更新发布一批国别(地区)投资税收指南,加大预约定价安排和跨境涉税争议案件相互协商力度,为企业跨境投资和贸易提供更大支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